本張照片是國立中山大學邀請地方工藝師與師生共同協作,於旗津社會開創基地複刻一座藏仔寮,未來將作為旗津社區多元文化閱覽室使用。
「藏仔寮」是臺灣早期西南沿海烏魚汛期常見的地景,每年冬至前後,漁民便於海邊搭建臨時性「藏仔寮」。
由於討海工作不穩定,靠天吃飯的型態影響整個「藏仔寮」的入厝儀式。從排定吉日住入,稱為「入寮」,視之有如新居落成,必須張貼門聯,如「吉日入寮天賜福,良時出海水生財」。儀式過程更須安置神位、祭拜神明、宴請親朋好友等步驟,以祈求平安、豐收。
入住「藏仔寮」後有其禁忌,如整個漁汛期間,不得私自與妻子同房,或生產後未滿月時,不得進入妻子房內,也不得參與喪葬事宜,亦不得見過往生者。用餐時,盛飯切忌講與「底」同音的「裝飯」,要說「添飯」等等。
每當漁船豐收回港時,親友會齊力幫忙搬運、處理烏魚,結束後,船員們通常會烹煮烏魚米粉,宴請幫忙的親友,也會邀請歌仔戲班演戲酬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