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19期編輯室報告:田野調查

編輯室報告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化社會中,城市裏產生新舊不同的變化。世居其他的住民對今昔差異的了解,新遷居民對新故鄉的認識,都使得對鄉土的認知成為一股潮流。隨著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再開放,以往頗有顧忌的鄉土史料的搜集與整理,在自我設限的解放下,蔚然蓬勃的發展。 地方資料的整建,如同一般知識的建構一樣。「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是切入問題研究的起步,繼之的「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沒有證據就不要講話」,更是不可或確的態度。今日鄉土研究的快速發展,固然有成為顯學的趨勢。但是過於急驟的成長,卻帶來更多的隱憂。 認識本土原有「文獻不足微」的難題,因此田野調查、口述歷史便成了相當重要的研究方式,只要有豐沛的關切,嚴慎的治學態度,任何人都有發展的空間,是以各類成員組的「文史工作社」,如雨後春筍,生趣盎然。一些亦文亦史或非文非史的「工作者」,在有意無意間卻讓台灣史的研究,受到相當大的傷害。尤其在縣市鄉里小區域方面的自由發揮,其結果更為可怕。在粗製爛造的調查堆積後,「一目十行」式的擴充憶說,或是一知半解下的思維方式後,「舉一反三」式的自創家言,亦或是食人牙慧的斷章取義後,「層累堆建」式的新創歷史,造成處處混水。更可怕的是隨著「鄉土教學」活動,將囫圇吞棗般的偏窄化、虛構化的認知,推進學校教學活動,讓這項艱苦起步的教學,斷喪了後繼發展的生機。 地方歷史認知與研究,因為受到文獻不足的限制,更突出田野調查的必要性,須要長期共同參與、問辯,才有接近真實的可能。這工作絕非「一家之言」、「獨門資料」的專家可以重新建構的。有感於此,本期以不同的田野調查方式為主題,希望藉著拋磚引玉的方式,引起更多同好的投入,在相互辯證下,建立較正確的認識,免於餐旅業「知性之旅」中,江湖郎中賣藥式的解說。本期相關文稿如下: 1.公賣局耆老座談會 以公開討論方式,回憶公賣局新竹分局創立伊始迄今的沿革及發展,特別是基層人員的堅持與辛苦,令人感佩。 2.鐵路局耆老座談會 雖然鐵路運輸事業近年頗受批評,但是基層員工對升遷制度的稱許,在複雜艱苦而不被外界了解的工作環境中,他們的努力也曾創下輝煌的過去,他們對鐵路工作的向心力之強,更是少見。 3.探討水源古厝-陳麗雲 從水源里土埆厝到大瓦厝以至起新厝裏,呈現出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希望藉由認識古厝,喚起這一代甚至下一代,對地方人、事、物的認識,讓大家與它的感情,由生疏遙遠而溫馨易近。 4.香山灰瑤地區發的初探-張德南 灰瑤是西南香山較晚開發地區,也是新竹沿海地帶環境較差的地區,透過資料與口述,從經濟活動來了解它的變遷。 5.東海國小校史口述史料系料 (1)陳鴻鑑主任訪談錄-陳麗雅整理 (2)吳嘉智校長方談錄-陳麗雅整理 (3)陳澄波先生訪談錄-林柏殷整理 (4)吳載鏡老師訪談錄-張祺然整理 本期打破以往文字限制的慣例,將約四期刊完的文稿一次刊出,希望能一氣呵成來了解這一些以無比愛心奉獻於教育的工作者,他們不是師鐸獎的得主,也沒有刻意培養一些超級柸學藝競爭裡享譽中外的學生選手,他們欲有資格得到教育的諾貝爾獎。他們的教學特色就是正常,在正常教學狀況下自然形成的,學校不是專業的訓練,學生在引導下快樂的投入學習,每位老師學校生活的樂趣,無非就是和學生生活在一起,把周遭的一切事物放在心裏,不厭其煩的耐心輔導,遠勝過那些填滿成本輔導記錄表的杏壇芬芳得獎者,至於家長以私人土地權狀做抵押,鄉民代表多人擔保下,貸款解決購買校地的困難,在在顯示出學校的一切是給天看的,不是做給某一個人看的。 6.崙仔庄及故事的回憶-葉錦爐 透過記憶的整理,將磚城北門外到土城北門外這塊地區的變遷加以重現,也從城牆城門消失後的種種情事,建構了新聚落的形象。 7.鄉賢造像記-鄭武鈺 竹塹的父子、叔侄、兄弟三鄉賢不懂是台灣通史鄉賢列傳的主題,他們留下的文物,近年相繼地整理發表。本文除將鄉賢塑像的重塑經歷報導外,提供的鄉賢圖像更是相當珍貴的史料。 8.櫥窗展覽:《新竹第一》人物資料展 將近年來整理的《新竹第一》人物資料,做系統的整理、重新推介這些新竹的特殊優越人士。 9.西門禮拜堂的建築記錄-余耀文 介紹新竹教會以哥德式建築為藍圖、中西共構的西門教堂。教堂不僅是新竹舊有地標,也是畫家筆下最常見的題材,它的鐘聲也是西區市民生活中不可缺的音景。 10.北門街的路標:周益記大厝-謝水森 介紹北大街最豪華的宅第,並簡介屋主周敏益,周麟徵父子鮮為人知的舊事。以上諸篇,皆以不同表達方式,呈現「美好的過去」與「進步的現代」間的變他,其間人、事、物價值的認同取捨,就全視各人不同的品位而定了。 張德南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0&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德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1/04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