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蓪草產地中,新竹遠較花蓮、台東為佳,製作技術長達一百二十多年,製紙、造花及品質提昇方面聞名遐邇。金泉發商號經營歷經清代光緒、日本大正、昭和初期,發展最穩定、最具規模,幾成為獨佔者。明治三十年(1897)金泉發創設者陳談的養女林進治繼承家業,將蓪草製成幅寬五寸、六寸成品,同時免費指導製法、提供器具,大力推動蓪草紙手工業發展。大正五年(1916)起,金泉發產品輸往中國、日本等地,同時獲得眾多聲譽與得獎紀錄,也成為日本皇族的鍾愛用品。1922年蓪草紙業漸趨興盛,同時成立「台灣金泉發蓪紙株式會社」,林進治獨子陳其祥任專務取締役,海外市場直接與外商訂購,擴及英法美德等十一國。1923年金泉發更佔新竹街一年貿易總額七五成。1925年少數業者為取得購買原料權利,形成獨占壟斷,造成同業對立,競相結託官廳,同時也給予垂涎已久的日人參與良機,陳其祥被迫屈服同意金泉發被合併於「台灣蓪草會社」,讓業者失去獨立經營權。昭和四年(1929)金泉發與台灣蓪草決裂,改為「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雖以老字號開始小規模經營,開發新產品均榮獲專利,但金泉發仍面臨許多挑戰,如傳統商場上的仿冒、官方明顯偏頗、東台灣蓪草業興起、台灣蓪草拓殖會社的對立、日本蓪草會社的衝擊等。隨後大戰爆發,在嚴格的經濟統治下,整個蓪草業更隨之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