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粉」俗稱白粉或蓬粉,因散發淡淡芬香而稱香粉。竹塹城是傳統香粉最早生產的地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二次大戰結束前後是香粉業全盛時期,因受季風影響,新竹成為本省生產香粉最多的地方。1935年,劉金源成立的新竹化妝工業合資會社(丸竹牌)參加全省博覽會時,打出「該香粉純粹無鉛貨、絕不損人肌膚」的宣傳,此美容聖品便傳於全省及海外,爾後更投婦女時髦起見,於香粉製造上加為各種香料,更考究美術包裝方法。香粉製作過程雖費時,主要用大理石滲碳酸鈣與清水,碾碎後以新式電磨法製造;但香粉原料價格便宜,產品物美價廉,頗受當時婦女喜愛,可說是中外馳名,1940年代產量更達於尖峰,百家工廠集中於竹蓮里一帶,竹蓮街便俗稱香粉街。另外,包裝會依香粉用途而不同:四方形小盒裝香粉為痱子粉;梅花形香粉專供廟會敬神之用;粉紅色包裝供婦女化妝、挽面用。1950年代後,香粉因不敵外國進口化妝品入侵,市場銷售量逐漸遞減,終於逐漸沒落。現今香粉製作是以供應七夕、中元祭祀用為大宗,也僅在四至八、九月大量生產,所以要靠香粉維生非常困難,遂淪為夕陽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