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汪其輝與金煉成陶器工廠   

日據時代,竹塹地區傳統民間產業中的金山面窯業也曾盛極一時,主要有「金煉成」、「林振興」、「新福興」、「彭木成」等四家。其中先驅為董陳氆於1916年創建的「金煉成陶器工廠」,位於埔頂莊,早期生產缸、缽、碗、花盆、塘涵管等,陶土取自草厝仔黑土,成品大部份運至董家在東門市場的五金行販售。後來窯廠土地被日人徵收為石油化學工業區預定地,遂於1943年遷移至金山面,為了照顧新廠業務,董家入贅女婿汪其輝結束東門市場五金行,全心投入陶器製造。金煉成陶器製品是當時每個家庭傳統生活的必需品,興盛時期由承銷商運至竹東、橫山、芎林、竹北、湖口、新埔、關西等地販售。其產品盛極一時,原因除了汪其輝懂得聘請精湛陶師與講究品質管理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本地麻園肚以南與下員山圳以北稻田的黏土品質優良,能拉出很薄的坯體。再加上窯廠適時使用天然瓦斯增強火力,混雜柴燒加強火尾溫度,並同時讓特殊釉藥在不同溫度中產生窯變,促使釉彩較為豐富。所以金煉成陶器製品燒製技術佳、品質好,因而相當出名。民國五十三年,汪其輝車禍身故,金煉成陶器工廠逐漸走入歷史。六十年代左右,由於便宜耐用的玻璃與塑膠製品流行,陶製品滯銷,四家窯廠於焉結束營業。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吳慶杰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9/09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