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新竹玻璃公司工藝廠,培養出不少玻璃人才。1990年代大量玻璃工廠移往中國大陸、東南亞,使新竹玻璃產業受創甚鉅。1991年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玻璃工藝為新竹地方產業文化之一,又因個人意識抬頭,社會價值重整,不少玻璃業者自行設立工作室,開啟新竹玻璃工藝另一春天。1993年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舉辦第一屆金玻獎,提供窯口玻璃作業和噴燈熱塑玻璃作業的師傅,向精緻藝術發展的觀摩競技機會。1994年竹塹玻璃協會成立,開啟玻璃業者對玻璃產品邁向工藝作品的新氣象。1995年、1997年每兩年一次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邀請國際作品展出,當時轟動全國,吸引近二十萬人次參觀,更擴大玻璃創作的空間和視野。再者,從竹塹玻璃協會歷屆展覽活動中可發現窯口玻璃作業已有日漸衰退現象。1999年的展出可視為邁向精緻化階段,但其仍有幾項瓶頸困境,例如人才培育與再教育、材料研究與開發、技術與資訊交流、產品品牌與行銷、提升消費者對玻璃的知識等。此後,行政院亦成立玻璃博物館,提升新竹玻璃藝術精緻化。另一方面,筆者也闡述國外玻璃工藝發展與現況,諸如美國、日本、義大利、捷克、法國和其代表人物,以做為比較、分析和借鏡。筆者最後提出新竹玻璃工藝精緻化的提升,可從產、關、學進行全面性整體發展,期許新竹成為傳譽國際的玻璃文化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