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開始,台灣出現以日資為主導的製糖業跨區域性合併運動,過程中資本競爭額度也擴大。而鄭氏家族經營模式仍以土地為主,並透過土地經營累積資金投資其他事業經營,是較具傳統色彩與地域性的世家大族。日本人資本在新竹較具有影響力的集結是1909年新原龍太郎與古川清一成立的「新竹貯金會」,提供在新竹日本人資金上的調度,1913年改組為「新竹信用組合」,同時新竹地區地區日本商人與官方保有相當密切關係。1919年樹林頭信用合作社的成立,其最大的意義在於本土資本的集結。1920年代的新竹蓪草會社事件,導致本系中小型資本失去經營的獨立權,因此1928年本系資本再集結,成立「台灣商工協會」。另一方面,在利益爭奪情形下,新竹信用組合鬥爭不斷。筆者初步以為,日本官方與日本商人之間的關係是商而優則仕,日治初期在台日人商界存在一種階層化,但之後因官方資源分配與吸納,明顯的階層化消失。台灣人部分階層化的關係始終存在,但其發言權最終消失於戰爭動員時期日本政府對各種統合性組織由上至下的整編過程中,一如1934年新竹州市政府將商工會、實業會、新竹商工協會合併為「新竹商工協議會議所」,淪為日本商人權力競逐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