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新出版與新發現的鸞書對日治初期新竹地區的鸞堂及其影響進行探討。所謂日治初期的新竹地區,意指竹塹五十三庄,其範圍大概涵括現今的新竹縣市。鸞堂大體上至少可分成三大「鸞堂系統」:(1)戒鴉片煙、著書的明復堂系統。(2)著書為主的宣化堂系統。(3)遊冥、戒煙的代勸堂系統。 明復堂及其系統鸞堂,最大的特色是引入扶乩戒煙,宣化堂及其系統鸞堂的重點則是宣揚三恩主稱號。清末臺灣鸞堂流行的是「三恩主救劫說」,但其「三恩主」指的是關帝、呂帝、張帝。所謂的「恩主」係指降鸞下世救劫,拯救人類生命的神明,信眾感其活命之恩,故稱之為「恩主」。 目前所知,臺灣最早出現「三恩主」救劫說是在十九世紀末的鸞書《渡世慈帆》。此書是宜蘭喚醒堂於光緒丙申年扶鸞所著,透過該堂的人際關係與宗教網絡,三恩主救劫說很快在新竹等地鸞堂流行,後在宣化堂及其系統鸞堂的推揚下,「三恩主」逐漸成為臺灣鸞堂界熟知的稱呼與專有名詞!二次大戰後流行於臺灣宗教界的「五恩主」、「恩主公」稱呼即源自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