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以來,佛教在西方思潮的衝擊下,面臨外部存續發展的意識危機及內部自我的反省。此後,改革路線不斷的發生,這種情形曾發生在寺院管理及思想上,從實質層面來講,就是佛教團體對於社會關懷的實踐,以及佛教弘法的理論依歸。這段歷史的發展錯綜複雜,但以目前台灣佛教界的角度視之,就是「人間佛教」的發展歷程,也是目前台灣佛教發展的主流。 本文藉由台灣兩位傑出比丘尼:勝光法師與寬謙法師經歷的道場梳理出弘化事業與心路歷程,透過歷史脈絡的法脈傳承,及一代高僧斌宗法師如何深遠地影響他們,在台灣創新開展的格局中,秉持佛法紮根之使命,以弘法利生報答法乳深恩。以永修精舍僧團為中心,串起並相合於台灣佛教八十多年的歷史發展軌跡。 勝光法師可謂開創者-向現代化走近,致力於佛教辦學的幼兒教育;寬謙法師則是延續法燈的開拓者-善用現代化,盡心於佛教教育事業及佛教藝術的推廣。他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內修與外弘並蓄中,不斷地與時並進,規劃營造寺廟的建築型制及道場功能,而新竹永修精舍正是擔起承先啟後的關鍵道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