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根據日本殖民時代的相關宗教行政法律規定,採用新的歷史透視角度,試圖還原青草湖靈隱寺歷史與建築的的真面目。 透過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特殊雙元寺廟」建構新例在竹塹:從「感化堂」到「靈隱寺」的辯證發展,認為早期新建「感化堂」是祭祀神廟,而非「齋堂」性質。 當「感化堂」要擴建成「靈隱寺」時,直接涉及到當時相關的宗教行政法律規定,這官方手續難關是不容易克服的。在這樣的背景與實質影響力下,1932年落成的「靈隱寺」,是以新建佛寺,大殿主祀為觀音菩薩,其管理的方式及會計制度,是要照相關的宗教法律規定來辦理的。而翁妙全為新建「靈隱寺」的最大功勞者,另一個大功勞者就是捐出大筆土地給「靈隱寺」的何李鎰。翁妙全是實質的「靈隱寺」住持,她也是「釋無上」的五舅媽,釋無上長期參與「靈隱寺」各項事物與翁妙全也大有關聯。 釋無上從在「靈隱寺」內開始,其嚴謹近乎苦行的禪徒生活,除了對於佛教界的團結,僧徒教育的注重,有廣大的願力去推動與大力呼籲各方響應之外,卷對「靈隱寺」永續經營與維護可謂盡心盡力。 本文最後透過釋無上強烈流露出來的批判角度,來理解他與鄭保真之間的名義上的師徒雙方緊張史真相事實及其歷史相關發展沿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