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本期主題,是「新竹佛寺的歷史與建築」。這是特別規劃的,有別於之前在本刊上出現的兩期(第21、24期)的主題「從傳統到現代:竹塹佛教的歷史軌跡」,以及一期(第38期)的主題「新竹市齋堂」的各篇介紹角度與內容呈現風貌。 這當中,主要創意規劃的新亮點,是專以新竹市佛寺的歷史與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實例,像感化堂、靈隱寺、淨業院、永修精舍的歷史新透視,或其有關傳統新竹佛寺建築與現代佛寺建築之間的巨大時代轉型發展樣態,來呈現新竹市現代佛寺的宗教生活中,兼具多元又豐富的精緻藝文活動體驗與佛寺建築風格的新認知及其專業性的深刻解讀方式。 另外,新竹市佛寺中重要的宗教儀式活動狀況,究竟是如何的面貌?本期的主題中,也特別邀請當代專業的佛教儀式研究新銳學者,提供新竹寺淨土寺的實際法會活動的全部內容呈現與解說。這可能也是《竹塹文獻雜誌》各期中,幾乎很少刊載的相關佛寺主題內容。 下就是本期主題共五篇的各篇內容之簡明介紹: 第一篇〈新視野的透視:探索青草湖靈隱寺歷史與建築的真面目之一〉。在這篇中,作者江燦騰教授,是以所擬撰述的,此一新視野的透視,來探索青草湖靈隱寺歷史與建築的真面目──這個相關主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亦即,他是從最早的感化堂建築、到日本在臺殖民統治時代結束為止的、新竹市靈隱寺與感化堂之間,這一「特殊雙元寺廟」的「建構新例在竹塹」──從「感化堂」到「靈隱寺」的辯證發展,來進行嶄新視野的新探索。除了確定它其實只是一間祭祀神廟,而不是一間齋堂之外,有關當時新竹寺住持日僧佐久間尚孝的重要影響是哪些方面?建寺開山祖翁妙全何以會熱心投入巨資護持興建靈隱寺?乃至釋無上的佛教理念或其行事風格究竟要如何理解等,這些一連串的歷史謎團,他在本文都有不同於過去學者的解釋角度,絕對能讓你耳目一新,大有收穫。 第二篇〈未竟之業:新竹靈隱寺辦學史〉。在這篇中,作者侯坤宏博士,特為本期主題撰寫,戰後由於源自該寺住持釋無上,對臺灣僧教育的特殊認同,曾先後多次邀請來自中國大陸的僧人到靈隱寺辦學。第一次是在1949年,邀請慈航法師創辦靈隱寺佛學院;第二次是1951年,邀請大醒法師辦「臺灣佛教講習會」;第三次是1958年,請續明法師主持「新竹靈隱寺佛學院」。第一次的寺佛學院在開辦不久,慈航法師師生就被抓住坐牢;第二次的「臺灣佛教講習會」開學沒多久,大醒法師就中風,只好延請在香港的演培法師來接辦;第三次的「新竹靈隱寺佛學院」,在續明法師主持三年結業後,因招生不足,且續明法師轉到福嚴精舍而中斷。其後在1961年,廣化法師曾辦第二屆靈隱佛學院,1969年,釋無上的弟子聖法法師回寺續辦佛學院,但都因人事不合而只是曇花一現。為什麼當時靈隱寺辦學,不是延續不斷的辦,而是常常間斷?釋無上在靈隱寺辦學,到底影響了多少僧伽?發生了怎樣影響?在戰後臺灣佛教史上又有什麼地位?我們該如何來評價?侯博士此文,即為解答上述的疑問而撰寫。同時,也呼應上述第一篇的歷史後續發展。 第三篇〈新竹市淨業院(齋堂延續型)建築風格〉。這是楊漢珩(釋寬謙法師),根據她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2005年碩士論文《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臺灣戰後新竹地區佛寺建築風格之初探》的一章改寫的。由於淨業院係由齋堂轉變為佛教道場,所以她在分類上是定位為「齋堂延續型建築風格」的重要代表。此文有歷史沿革與建築風格的兩大部分解說。但主要貢獻是在第二部分的相關齋堂延續型建築與豐富傳統裝飾藝術的專業解說,堪稱是歷來最詳細的一次,每一部分都附有精美的相關圖片,讓你一目了然。 第四篇〈串起台灣佛教的歷史長流──新竹永修精舍〉。新竹永修精舍與勝光尼師,在本刊上,雖有多次曾被提及,可是釋法玄的這一篇,卻大不同於過去的介紹。她是有極大的企圖心與增加大量最新圖文資料,來嘗試解讀臺灣兩位傑出比丘尼:勝光法師(慈心法師)與謙法師,藉由二位經歷的道場:淨業院、永修精舍、法源講寺、覺風學院,梳理兩位比丘尼的弘化事業與心路歷程。本文先從歷史脈絡了解法脈傳承,以及一代高僧斌宗法師如何深遠地影響他們,從而串起台灣佛教史八十多年來的演繹軌跡:從齋教、日式佛教、從傳統漢傳佛教到現代化之人間佛教。接著說明他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內修與外弘並蓄中,不斷地與時並進,規劃營造寺廟的建築型制及道場功能,而新竹永修精舍正是擔起承先啟後的關鍵道場。這是目前在當代臺灣佛教界,最具創性與藝術性多元發展的佛教寺院之第一手權威解說。 第五篇〈新竹市淨土寺農曆七月燄口法會研究〉。本文的作者是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候選人陳省身,他是有感於《竹塹文獻》的佛寺研究主題內容豐富多元,深具參考價值,但早期針對佛教寺院儀式研究的參考文獻,並不多見。因此,我便特別邀約他,針對新竹市的本地,在日治時期佛教淨土宗代表遺留寺院:淨土寺,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後,撰寫了本文的內容。淨土寺位於新竹市東區頂竹里竹蓮街竹蓮市場旁,為一座尼眾清修道場,前身為日本淨土宗佈教所。陳省身的此文,是透過可以大大彰顯出所謂佛教慈悲精及神秘主義的瑜伽燄口(焰口)施食儀式,來進行配圖分析,期能讓大眾了解此一儀式的演法過程意義。所謂施食法的儀軌,主要是通過主法的金剛上師,經由身結手印,口誦真言, 意持觀想,以達到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變化為本尊,進而能為鬼道眾生,變現甘露法食;講經說法,便能使鬼道眾生,都能超生佛國淨土。因此,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田野調查專業報告,千萬不要錯過。 本期除上述五篇是主題論文之外,另有一篇是著名的臺灣宗教學者王見川博士,專為本期所提供的研究論文〈日治初期新竹地區的鸞堂及其影響〉。此篇論文是基於最近幾年台灣鸞堂研究又成為熱點,特別是客家地區研究出現不少佳作。至於在鸞書刊佈方面,2009-2010年王見川與李世偉等主編的《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一、二輯出版,不少臺灣鸞堂著作的鸞書公開問世,有的鸞書是首次披露。其中,也包含 一些新竹地區的鸞書。雖然如此,臺灣鸞堂還有些問題,如日治時代初臺灣北部鸞堂發展情況,新竹地區鸞堂的活動(如新竹市鸞堂北上傳佈鸞法、竹東士紳從廣東請鸞生來臺協助降筆戒煙的來龍去脈及影響)等等,尚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所以王見川博士的此篇論文,是利用新出版與新發現的鸞書,對日治初期新竹地區的鸞堂及其影響有所探討。所謂日治初期的新竹地區,意指竹塹五十三庄,其範圍大概涵括現今的新竹縣市。因此,這是大新竹地區的綜合研究,很值得有志研究者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