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新竹區域研究正如同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dn-Flancois Lyotard),在《後現代情況(The Postmorder Condition)》主張的小敘事(Pititnarratives)一樣,強調「地方性」,要顯現地方各有的特色與差異性,不以同一標準來衡量。新竹區域社會廣存的資料, 都是具有生命的本土知識,可以深切感覺生活於此的親切,相對的顯示離地異化的日漸疏離,微觀方的研究正如同用顯微鏡觀察自然現象一樣,分析最細微的史事,達到最深遠的結論。新竹區域發展過程留下各種改變的痕跡,這些將消失的能知與所知的事件與史實重加解析,發現新的新史實或舊史實的新觀點,正是新竹區域研究著力的所在。 王世傑家譜的整理及「郡大賓」墓的調查, 意味「新竹開拓二百八十年紀念碑」的誤謬。兩岸相通之後,舊史實新觀點及新史實相繼出現。諸如:尋根的家族面對異地同姓祠堂拋棄自家,昭穆字行,用外人昭穆挪時,頂禮膜拜處處認祖,或是審慎追遠,在在顯示了義、利的抉擇。近年嚴謹考證的關西與粵東歷史語圖,將族群互動與糾葛的釐清新解讀;地形地標及受傳承之物的新舊觀點等,是本期探討主旨所在,相關論述如下: 張德南〈從西國到新竹—三十三所觀音巡禮〉 十八尖山新竹新西國遺存石佛,是台灣現存豐富的在台日人移入的庶民信仰相關的遺迹與造型,戰後巡禮脫離原有宗教文脈及信仰價值,正是解讀移植異族文化的外來宗教在異地傳佈發展侷限的課題。 周友達〈周益記的身世與家族故事〉 茶泰是竹塹的重要郊商,族內北門大街地標的周益記,則遲自業主自行申報為古蹟,進行調查研究及修護計劃後,大稻埕富商洋樓的建築風格引入,家族經歷才被人瞭解,是一個民間自發的古蹟維護典範。 韋煙灶〈清末—日治初期新竹市居民祖籍空間的分析〉 以微觀的田野調查、文獻考記,宏觀的地圖比對,建構的歷史方言圖,還原拓墾過程人群互動關係,是台灣地理學的方言學研究對話的精心之作。 鄭炯輝〈鄭用錫的未完成之旅:認祖歸宗與祖先崇祀的差異—台灣與中國〉 為了探尋鄭用錫,用鑑當中年漳浦尋根時,「端續莫接」之憾,2014年浯江鄭氏前往漳浦試續前緣,東坑弼興堂「開台進士」匾,帶來的驚喜卻在新修石柱昭穆次序及舊有木柱顛倒的差異,《漳哺營裡鄭氏族譜》又無遷居東坑的記載,族人及兩岸認祖歸宗的道門令人驚愕。 吳金益〈新竹米粉的創新發展〉 基於長期關切與專心在面對時代演進,成本與時間考量下製程創新。面對創量產業蓬勃發展,米粉產品的創新。面對國內外強列競爭,米粉服務的創新做了費心的陳述。 鄭枝田〈永承秋季掃墓與鄭崇和墓園〉 詳述永承四房派秋季後龍祭祖今昔全程、墓園的建構及特多的「墓誌」,也反映出祭祀公業的公產在徵收放領後,祭拜經費的困窘及墓園將被樓房民居包圍的隱憂。 從微觀中解決問題,從宏觀中尋求問題,地方小體材有時也可以寫出好書,至少我們應希望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