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荷蘭時代的竹塹地區

本文以竹塹新港仔的贌價和貨物進出口記錄,與臺灣同期各地比較,發現竹塹地區贌價高昂且缺乏米糧,同時也是荷蘭時代中後期最具商業價值的島內運輸港口,以穩定、具計畫性的以物易物貿易,以及不受政權轉移影響的獨立性,形塑了較深厚的原漢關係,加速了清代竹塹地區的拓墾與港市的形成,並為清廷設淡水廳治於竹塹的原因之一。

清代港口與拓墾的研究,多以漢人史料為主,研究結果亦偏向漢人觀點,但《熱蘭遮城日誌》中的貨物資料顯示,這些地區早在荷蘭時代,就與大員有密切的水運往來,若指其「舟楫未通」,並不真確。而且本文也發現,清代的港口發展與荷蘭時代具有延續性,並非斷裂式地突然崛起,竹塹地區雖開發較晚、番界迫近、腹地狹小、距離大員遙遠,卻能在1731-1783年間,和中南部具廣大平原腹地的港口,一起成為三級港,實得力於荷蘭時代商業的高度發展。

本文藉由《熱蘭遮城日誌》的史料,以原住民貿易為觀察地區發展的重點,作出影響竹塹地區清代發展因素的推測,平衡長久以來漢人史觀帶來的偏差,強調原住民在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貢獻者
  • 創作者
    曾妤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5/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