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混亂的狀況值得關注,新竹市參議會從其在1946年4月15日成立,至1950年10月20日結束,雖僅成立約4年半時間,但卻同時是戰後台灣與現代中國史最為混亂的時期。筆者欲從不同面向觀察新竹的菁英如何對應這混亂的政治活動及以政治現代化的角度觀察。就新竹市參議會的成立分析,當年新竹參議會正是40-49歲正值壯年期的政治菁英當選,這些新竹市參議員幾乎都接受過日本教育,甚至前往日本留學者亦不在少數,其中更以師範學校、醫學學校畢業者為大宗,此處亦相當程度呼應吳文星教授所提及:「醫學校及師範學校等已不僅僅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機關,同時也是孕育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搖籃」。也可以理解師範學校畢業的「舊師範派」在戰後初期的地方派系上,擁有相當堅強的實力,而正反映在新竹市參議會的組成。 新竹市參議會歷經二二八事件、三七五減租、地方自治,表面上至少是擁護政府的政策,但對「地方自治」卻持反對立場。新竹菁英們在參議會上積極參與討論,努力替新竹市民把關,關注基礎的民生問題,雖然二二八事件同樣造成了許多參議員的困擾,但幸得蘇紹文解救,使他們倖免於政治迫害,繼續為新竹市民服務。 最後筆者認為政權轉移雖然對戰後新竹政治菁英的流動沒有確切影響,也讓原本擔任較低階層公職的菁英能向上流動,但筆者重新強調不同政權下的選舉制度,及戰後的選舉更可能增添了平行流動的「複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