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連橫稱「文學猶為北地之冠」——風城歷史底蘊原是豐厚得多,卻從未見有規模遠舉的竹塹學術文化活動,實際上不管是生於斯長於斯,或因離散而遷徙斯土,或僑寓或負笈或任職於昔日竹塹與現代新竹的知名學者與文藝作家,數量之多,誠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為什麼原享有「文學猶為北地之冠」的新竹,不能嘗試建構出屬於新竹在地學術歷史文化風貌與在地特色的「竹塹學」?因此,2012年即積極展開籌備竹塹學術研討會的前置作業,包括請益學界前輩有關籌辦研討會的可行性等等,期間獲得許多前輩的鼓舞,更因新竹市文化局對「第一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計畫書的肯定,除此之外也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補助與指導,由新竹教育大學作為主辦單位,結合在地學術文化與學校教育資源,也是眾望所歸。 研討會命題將「竹塹」視為隱喻性符碼的「地方意識」。會議前系列專題講座藉由方志中所浮現「傳統竹塹」以致「現代新竹」的完整風貌,一方面冀能結合在地研究與文化資產,發展新竹獨特之在地文化研究,一方面也希望透過風城多面向的研究和論述,來建構竹塹學的文化殊趣、文學脈絡與學術特色。 「第一屆台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國內首度籌辦新竹在地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佳構鉅作,十分可觀。綜觀參與本次研討會國內外知名學者的研究議題,從地方文士的詩文集、在地詩社與士人社群、北管子弟社群的查考,乃至宏觀勾勒新竹傳統與現代的漢學思想傳播現象、地方風物書寫,以及新竹在地作家作品及其創作現象。因此,藉由台灣竹塹學研究與國際學術的交流對話,皆能彰顯竹塹學術研究的深廣度,也預見竹塹學術多元研究的開拓性與來日榮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