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後半至1930年代初期,日本面臨劇烈的政經動盪。以1930年恢復金本位、世界經濟大恐慌等因素為開端,重創日本農業經濟。此時被視為產業「貧弱」的新竹州,卻有州知事內海忠司自發性地發起農村振興運動-產業五年計畫,以「農事實行小組合」為推動組織,多方推動增產措施。本文的旨趣之一是探討內海知事是在怎樣時空背景與動機下推動「產業五年計畫」。其次,藉由剖析內海忠司任內「產業五年計畫」之核心組織-農事實行小組合的推展,探討州廳與地方之間紐帶的建立。最後探討1930年代農業政策劇烈轉變的矛盾衝突下,殖民政策─地方官員與地方之間的權力結構。 產業五年計畫的增產,在殖民經濟發展歷史中雖然短暫且微不足道,但它揭露了殖民地地方長官在政策上的個人意志層面。一位地方長官,為了順利層層昇轉,需累積、展現個人政績,故時時將新竹與日本國內規模相近的縣分比較生產值;洞察日本農林省、拓物省、總督府間相互抗拮,經營與軍方關係,貫徹個人意志以推動州政。新竹州,是他為了追求「績效」與晉升,展現施政能力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