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近年來都市之間競爭激烈,城市規劃與治理頗受到各界重視,本期遂以「新竹城市規劃與治理」為主題,共收錄相關文章六篇,臚列介紹如下: 李維修〈增產的困惑─ 內海忠司的新竹州「產業五年計畫」〉, 內海忠司(1884-1968)1911年京都帝大法律大學畢業,1928年來台,1932-1935年擔任新竹州知事,1939年退職返回東京。本文主要利用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內海忠司日記 [1928-1939]-帝國日本之官僚與殖民地台灣》一書文獻資料,輔以當時《台灣日日新報》和一些相關報告著作,仔細剖析內海忠司在新竹州知事任內所主導推動以振興地方農業為目的之「產業五年計畫」實況和困境,讓我們可以一窺日治時期新竹州治理的情形。 謝秀宜〈新竹市智慧城市發展歷程與策略研擬之探討〉,新竹市甫獲選2014年全球頂尖七大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係以科技技術及公共設施為基礎,奠基於居民需求,提升住民生活之便利性,滿足民眾無窮的要求,創造永續發展之城市生態環境,是將來城市規劃與治理之趨勢。新竹市境內科學園區科技產業聚落使其具有發展智慧城市的深厚能量,本文旨在分析新竹市發展智慧城市的潛在優勢和未來方向策略。 李家萁、倪進誠〈新竹都會發展軸線往東轉向之探討-兼論西側地區發展之侷限〉,新竹市的香山區和鄰近新竹縣的竹北市兩地現今發展的情形,反映出都會發展軸線,一個都會發展軸線深受城市規劃的影響,城市規劃背後有著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該文乃從政治、經濟、基礎建設等因素來探討新竹都會發展軸線為何朝東邊(竹北市)發展,而未能往西側(香山區)延伸的現象。 黃正斌〈影響新竹市社區營造成效之因素探討〉,社區營造是以地方為基礎,由下而上,逐漸改善周遭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可以視為一種城市規劃與治理的方法。新竹市社區營造起步甚早,曾經被選定以縣市為層級社區總體營造示範縣市,近年來則顯得較為沉寂。本文分析影響社區營造的五項因素,進一步提出化被動成主動、與年輕世代的對話等兩項未來發展策略,可供重新再出發之指引。 劉雅華、闕雅文〈新竹市海岸觀光遊憩資源遊客滿意度調查〉,現今許多城市重視觀光行銷,企圖活絡在地經濟和提高城市形象;新竹市海岸線綿延十七公里,遂規劃以「觀光休閒」及「自然生態」兩大主題的觀光帶,名聞遐邇。該文係針對十七公里海岸線觀光帶遊客做滿意度問卷調查,採用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調查,分析遊客旅遊行為和對此一觀光帶的心裡觀感、心目中重要性,其調查結果可供相關單位參考。 榮芳杰〈新竹市有形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工作之芻議〉,新竹地區為台灣北部開發最早地方,境內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有形文化資產。本文就《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七條規定出發,探討現今新竹市有形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工作,面臨古蹟管理維護計畫架構的定位不明、管理維護計畫架構標準化的陷阱與迷思、亟需建立文化資產管理維護的整體政策等問題,作者語重心長提出國外相關經驗,以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建立新的思維,開創新竹市有形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工作之嶄新局面。 除了上述主題系列文章之外,另有四篇文章,一為陳惠齡〈從「傳統竹塹」到「現代新竹」─「第一屆台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意義與省思〉,作者為「第一屆台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催生者,從會議籌劃、召開到結束,全程參與,從她第一手觀察與報導,讓我們猶如身歷其境,恭逢盛會。這一次會議舉行誠如作者所言,完成召開「竹塹學研討會」、開拓「竹塹學術研究」、設立「竹塹學特藏館」、編訂「竹塹學叢書」、推展「竹塹季活動」等五項具體成果,可謂奠定竹塹學研究新的里程碑。 二為林益彰〈竹塹文學獎中的地景研究及其發展程度〉,竹塹文學獎歷史悠久,為地方文學重要指標,作者分析其中新詩得獎作品中的新竹地景書寫,並探討文學獎的困境及其未來發展方向,可與前述陳惠齡文章相互參照閱讀,盡窺竹塹文學的發展與前景。 三為吳沁昱〈戰後初期新竹政治的活動- 以新竹市參議會為中心(1946-1950)〉,本文主要討論1946-1950年新竹政治菁英參與新竹市參議會情形,在政權轉移動盪不安時代,當時新竹市參議會參議員流動率最低,有別於台灣其他地區的特殊之處,作者認為與二二八事件雖然造成新竹政治菁英的困擾,幸未慘遭殺害有關。另外,從新竹市參議會日常運作之中,看到這些參議員在艱難環境之下,堅守為民喉舌的立場,奮鬥不懈,彌足珍貴。 四為張德南〈不怠不倦,無憂無懼的書畫家:田玉青(1917-1999)〉,田玉青先生自軍中退伍,轉入教育界服務,致力於推廣書法教育,不怠不倦,桃李滿天下,對於新竹地區書法藝術影響深遠。晚年罹患癌症,其抗癌生涯無憂無懼,帶給人不少安慰及信心。張德南老師特搜集相關資料,撰寫此文,以為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