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門護城河前的船首石

由跨越清代、日治到現代,護城河船首石橋墩的歷史,陳述東門前廣場的變遷。 1827年修建淡水廳竹塹石磚城,象徵新竹地區的開發完成,也意味著竹塹城在北台灣的地位。東門城樓與護城河橋樑更成了城市表徵。日治時期,在「市區改正」現代化的都市建設裡,東門城不僅成為僅存的史蹟,也因位置的焦點放射之特性,成為新竹市的中心區。城門及其廣場由圓形發展成橢圓形,城門前的橋樑經單跨式、雙跨式變成全面河道鋪設後,與城門並存的古老橋樑也覆蓋在廣場地面下,幾近三百年歷史與時空變化的橋墩遺址漸漸被人遺忘。1999年「新竹之心—東門廣場美化工程」施工過程中,在挖掘護城河河段時,意外發現地下構造物,初步了解是清代橋墩、日治時期增建的「石棺狀建造物」及後期RC拱河道壁體。中間第二道橋墩為雙尖形船首石,有減少水阻防止衝擊的分水作用。發現橋墩船首石後,工程審查委員會意見為「應清除橋墩上其他時代構造物,恢復古蹟原貌」,此次規劃聯通兩條平行的河道空間,對古蹟空間能有更積極的再利用,這種廣納式的保存,不僅在保存古蹟之完整、安全做了考量外,兼顧古蹟與周圍空間的關係,將「孤獨的古蹟」轉化爲民眾休閒親近活動的現代空間。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德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4/08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