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跨越清代、日治到現代,護城河船首石橋墩的歷史,陳述東門前廣場的變遷。 1827年修建淡水廳竹塹石磚城,象徵新竹地區的開發完成,也意味著竹塹城在北台灣的地位。東門城樓與護城河橋樑更成了城市表徵。日治時期,在「市區改正」現代化的都市建設裡,東門城不僅成為僅存的史蹟,也因位置的焦點放射之特性,成為新竹市的中心區。城門及其廣場由圓形發展成橢圓形,城門前的橋樑經單跨式、雙跨式變成全面河道鋪設後,與城門並存的古老橋樑也覆蓋在廣場地面下,幾近三百年歷史與時空變化的橋墩遺址漸漸被人遺忘。1999年「新竹之心—東門廣場美化工程」施工過程中,在挖掘護城河河段時,意外發現地下構造物,初步了解是清代橋墩、日治時期增建的「石棺狀建造物」及後期RC拱河道壁體。中間第二道橋墩為雙尖形船首石,有減少水阻防止衝擊的分水作用。發現橋墩船首石後,工程審查委員會意見為「應清除橋墩上其他時代構造物,恢復古蹟原貌」,此次規劃聯通兩條平行的河道空間,對古蹟空間能有更積極的再利用,這種廣納式的保存,不僅在保存古蹟之完整、安全做了考量外,兼顧古蹟與周圍空間的關係,將「孤獨的古蹟」轉化爲民眾休閒親近活動的現代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