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火車站的前生與今世

新竹火車站的前生與今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竹火車站的前生與今世

光緒19年(1893)11月完成的基隆到新竹的鐵路及其營運,象徵著台灣的交通由原始時代一成不變的狀態中,出現了近代文明最前端的鐵路,劉銘傳修建縱貫線作為台灣繁榮發展的基礎,是不容抹滅的貢獻。 初次出現的現代化交通措施,由票房、機關車與鐵路共構。1983年新竹火車票房是約四坪大的土确造車站。光緒21年(1895)乙未抗日戰爭中鐵路受創,日軍將鐵路交由鐵路司令部進行軍事管理,票房成為新竹停車場司令部,明治29年(1896)經修整後重新營運名為新竹停車場。1906年新竹、台北改良新線完工,加上新竹、竹南、苗栗鐵路完成,營運業務發展快速,擴建為44坪木造日本瓦(大站),推斷可能是「新竹驛」名稱之始。因應1908年4月台灣縱貫線路南北通車的影響,車站改建成為當務之急。大正2年完工的新竹驛,由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總督府鐵道部非正式的人員囑託松崎萬長設計。新竹驛是當時殖民帝國國家主義下,日本建立雄偉的辦公室作為展現威權及永久統治的概念的產物。經歷二次大戰盟軍大轟炸的破壞,1947年台灣省政府撥款整修改建,戰後新竹車站發展快速,隨著環島鐵路的改善完工,電氣化的設置,新竹車站成為馳騁大地的要站。由於長時間風雨的侵蝕,因應實務需求下的增建,凌亂的配置措施,使得原有格局氣派亦隨之改變。1988年內政部審定為省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讓台灣西部縱貫線上,現存最古老的火車站,添加法理上的保護。然而車站展現豐厚的歷史文化意涵,建築風格的多元運用,擁有其它車站所沒有的濃郁深沉的文化場域。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新竹火車站的前生與今世 / 撰寫者:新竹市文化局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6059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創作者
張德南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4/08
ISBN
ISSN10287329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