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道光9年(1829)完竣的淡水廳竹塹城,各項隨之而來的建築,建立了傳統城市不同的機能。1905年後相續推動的「市區改正」、「都市計劃」,引進不同風格功能的建築設施,由傳統轉型為近代化的城市。這些建築文化資產表達了營建當時社會、文化、經濟等背景,是實質環境發展變遷時,留下的具體紀錄,更是民眾對生活空間的共同記憶。 在經濟快速成長,城市銳意建設的過程中,新的建構、工法,大量的引入,舊有的建築物相繼被拆除,市街原貌隨之快速消失,傳統舊有建築文化資料的歷史價值、維護利用,成為急迫面對的課題。特別是日治時期遺存的建築文化,不僅在風格上與傳統迥異,在「殖民地時代的可恥遺跡」意識下,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近年來,民眾對文化資產態度的改變,普遍認知在都市發展過程,建築文化資產與都市生活空間品質的提昇,彼此間有著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關係,對日治時期建築的態度,漸由鄙視轉向為肯定,接納為本土性文化資產。 諸多的日治建築文化資產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部門中,解決傳統都市水源不安定,消防用水不確定等前提下的供水設施,成為民眾生活中最迫的要求。大正關東大地震,昭和屯子腳大地震的創痛,也加強了民眾對「全島地震活動」、「明日地震預報」資訊的需求,測候所成為新的關心寵兒。便捷的交通運輸,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大,也為尋求更多發展機會的民眾所寄望,「車頭」、「烏頭仔」將傳說中的日行千里的火風輪,帶入可見的生活裡。本期的主旨即在闡明日治時代建築中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建築文化資產,其要如下: 1.張崑振:〈台灣伏流水道的代表─記日據時期新竹水道的研究〉 經由水源不定,衛生保健,消防需要而成立的新式水道,是全省唯一擷取伏流的大規模「市街水道」,是大正時期台灣水道設施的代表,水道完整極為突出的案例。 2.張崑振:〈全台唯一的地震觀測所─新竹氣象站〉 因應大正關東地震,昭和新竹州、台中州烈震的震害後,為觀測「全島地震活動」,「明日的地震預報」工作使命而成立的新竹測候所,在目前全省A級觀測所中,保存最好,其配合航空與大氣氣象觀測的功能。也是全省所無。 3.林志成:〈新竹火車站─析賞與期待〉 從西方古典建築的設計原則來鑑賞新竹火車站的建築美,基於對歷史建築的尊重及再利用的觀念,提出建議與期許,尋回歷史感的空間。 4.張德南:〈新竹火車站的前生與今世〉 敘述台灣交通建設由以往一成不變的狀態,出現近代文明最前端的鐵路,新竹火車站在「前進大地‧開闢大地‧馳騁大地」過程中的發展及再生的努力。 5.張德南:〈東門護城河前的船首石(1824~1999)〉 由跨越清代、日治到現代,護城河船首石橋墩的歷史,陳述東門前廣場的變遷。 6.羅世維:〈三明治式天橋─東大陸橋開通五十周年回顧〉 跨越新竹東、西區域必經的東大路鐵路平交道,讓過客等待十幾分鐘後,才能通行的無奈,是五十歲以上居民的痛苦回憶,在十餘年來地方人士共同努力的爭取下,獲得的辛酸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