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序 以經典建築輝映竹塹百年發展史 要瞭解一個地區發展的歷史與脈絡,從當地悠久的建築來切入探討,是個非常理想的選擇方法。新竹,古名竹塹,三百年來在竹塹地區積累留下的建築與遺跡,成就今日新竹豐富的建築文化資產,在經過日據時期長達半世紀的統治下,台灣留下了諸多建築的歷史印記,在經濟快速與人口蓬勃發展下,建築構物及市街原貌遺址逐漸消失,要如何在兩者取其平衡,一直是市政團隊重視且努力的目標。 古蹟與歷史建築的指定或登錄,不僅是古蹟與歷史建築的指定保護,還要兼顧建築的美學和構造技術發展的特色,更要注意歷史性建築的紀念性,與來自市民都市生活的主題經驗。透過近年來不斷探討,使民眾認知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建築文化資產與都市生活品質的提升,有著相依相存、相互為用的關係。清代及以前的營建,日據以來的建築,皆是我們關切注意的對象,尤其是與居民日常生活環境密不可分的供水、交通與氣象預測等設施。 新竹擁有日據時期全臺的兩個唯一,一是使用「伏流水」作為水源的大規模「市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等抽取地下伏流水的措施,自來水廠淨水廠和相關建築設備表現出新竹市於現代化過程的水資源史。二是全台唯一的地震觀測所─新竹氣象站,昭和10年(1935)發生的新竹州大地震,慘烈的傷亡統計催生了新竹觀測所的成立,使台灣氣象及地震觀測事業往前邁進了新階段的里程碑。新竹水道與新竹觀測所分別為大正時期水道設施及台灣近代觀測所建築歷史發展的代表案例。且令人欣慰驕傲的是,目前2處皆保存的相當完好。 新竹火車站為新竹經典建築設計之一,融合巴洛克式美麗的雕刻與柱飾陪伴新竹人走過一百年風華歲月,囊框了關於新竹世代的回憶,在細細品味它的建築設計之美時,輔以其建築歷史背景當佐料,相信能讓讀者充分感受竹塹這間百年老店招牌料理的好味道。此外被喻為新竹之心的東門城廣場,展現出古蹟不再是遙遙相望,而是親近有互動的開放休閒場域空間,現為風城青少年練習舞蹈表演及休閒運動的街頭教室。而東大陸橋的建設是市民長期努力爭取的建設,兼具鐵路橋、公路橋及人行橋三大功能且串聯新竹東、西二區商圈,著實讓居民生活更加安全及便捷。 本期文獻以「日據時期建築」為主題,共收錄張崑振〈台灣伏流水水道的代表:記日據時期新竹水道的營造〉、〈全台唯一的地震觀測所:新竹氣象站〉、林志成〈新竹火車站─賞析與期待〉、張德南〈新竹火車站的前生與今世〉、〈東門護城河前的船首石〉及人物系列之〈愛心耐心熱心:楊兆禎〉、〈合唱大師:蘇森墉》、〈一聆難忘的辯士:鄭衍宗〉、羅世維〈三明治式天橋─東大陸橋五十周年回顧〉、〈風中舞影:王玉英〉等文章,讀者透過諸位作者深入淺出的文字引領下,認識日據時期建築歷史緣由及感受深刻的文化價值意涵,並以關心生活環境品質,維護建築文化資產,建構文化氣質城市為重要施政目標。在此謹向主編及諸位作者致意。 新竹市市長許明財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