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由日治到戰後的時空巨變下,作者在新富國小的學習行事。 作者的父親曾當日本小學老師十八年退休,作者生於民國26年(日本時代昭和12年),七歲上民富國小一年級,大戰末期因日本人要求台灣人改名字,由「林建昌」改成「林昌平」,因會說日語,一年級即被指定為級長。一年級下半年,台灣已進入戰時狀況,學生上學都需帶“防空頭巾”,每家都得在外空地種蓖麻,蓖麻長得快,而蓖麻子可煉油代替缺少的汽油,家家還要挖防空洞。年初二年級開學不到一禮拜,全家怕美軍轟炸新竹,疏開到山上自家佃農處,這段疏開約半年多的日子。1945年8月日本投降,戰後幾個月家裡的經濟明顯發生困難,還跟鄰居小孩出外打工賺錢。終戰後新的國民政府也慢慢進入狀況,1946年初學校開學了,因大戰停學的二年級生被編入三年級,從頭開始學國語注音符號,大戰前的日本老師都消失了,作者仍然是級長,名字又改回原來的漢文林建昌,三四年級課餘活動有集郵興趣,最常去的地方是有些零用錢時就到城隍廟看連環圖;五六年級功課成績仍保持第一名,在六年級上學期,被選入新竹縣代表隊,參加在新竹舉行全省第一屆少棒比賽。畢業時因乙班老師抽籤舞弊而只得了校長獎,但被推選為畢業生代表致辭。畢業後因某些不愉快記憶,路過校門幾十次都沒踏進民富國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