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圖像與深度訪談的資料,分析1943至2013年第六海軍燃料廠由日治時期到現在,由工廠到眷村,因於實質環境轉變, 造成使用型態與生活空間的轉變,發現第六海軍燃料廠與眷村時期建築空間,最能突顯「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價值意義。 從日治時期新竹戰備與海軍燃料廠設置開始說明,日治末期新竹地區發展成為航空基地,再到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設置計畫,後來終戰初期新竹日遺建築物作為眷舍使用。 海軍燃料廠場域空間因使用型態與生活空間演變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36-1945)燃料廠時期、第二階段(1946-1979)眷改時期、第三階段(1980-1995)眷改舊制時期、第四階段(1996-2013)眷改新制時期。民國43年空軍工程聯隊自建第一批眷舍,成立了忠貞新村,因位於南邊地勢高,通稱上忠貞新村,北邊地勢低,興建第三批眷舍,通稱下忠貞新村。現存海軍燃料廠遺址中最大的軍事工業建築物,位於下忠貞新村區域內,高60公尺的大煙囪與工廠,日文稱為原動罐(發電廠),本研究稱為大煙囪工廠。依據1943年日本海軍燃料廠出張所開設,至民國102年下忠貞新村大部分居民遷往華夏金城,劃分四個時期所呈現的空間演變過程,探討影響區域空間演變重要因素,與所呈現出的「轉變」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