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56期編輯報告:戰時產業遺存

編輯報告 1930年代以來,日本快速發展中:體認日本的資源比較缺乏,應積極度重視能源的高度利用。台灣的天然瓦斯除了直接當做燃料使用外,間接的更要經化學處理,以產生各種有用物質。基於新竹近郊的竹東天然瓦斯的湧出,在地理條件上適合成為蔗糖集散地,一則可用天然瓦斯,蔗糖來製造丁醇(Butanol) ,再由丁醇製造異辛烷(Iso-octance),藉以提高航空燃料的辛烷值,再則可從天然氣瓦斯取得乙炔(Aectylene) 的技術。因此「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1936~1945)(簡稱天研)及日本海軍第六燃廠新竹工廠(新竹合成廠)承擔此項重任。 1936年8月在赤土崎完竣的「天研」是殖民地台灣配合日本本土推動軍需工業化的一環,透過相關研究,將難以處理的甲烷生產生丁醇,分解出被工業利用的產品,用作航空燃料及溶媒或製造化學藥品( 醫藥品,香料) 之原料。1940年在陸軍燃料部強烈要求下,進行24小時日夜不停的丁醇發酵研究。1944年10月,在完成建立工場的準備時,卻因政策改變而中止,直到1945年被接收為止,研究團隊在化學工業、高級玻璃工業方面,培養了相當多的人才。 1944年5月完工的六燃新竹合成廠是新竹市最早有系統而且是最大規模的軍事工業基地。工廠設施中「原動罐」( 蒸汽鍋爐工場) 直徑6公尺,高60公尺)、獨立式巨型鋼筋混凝土建構的大煙囪,結合四周高約15公尺磚造高牆的建築物,成為新竹市最特殊的景觀建築物。「大煙囪工廠」成為居民習慣的稱呼。在新竹合成廠運轉的十九個月期間,生產了約三千公秉的酒精燃料,在1946年6月百架戰機轟炸之下,鍋爐工場成為當時龐大的新竹合成廠設施最後的遺跡,也是台灣地區唯一僅存的戰時修建的軍事產業遺址。 軍事遺產或是戰時產業遺跡,往往引發人們對戰爭中,各種殘酷事實的記憶,二次大戰期間,台灣的戰略位置,導致許多軍事措施受到盟軍慘烈的摧毀,成為戰爭意象的殘跡。當歐洲戰場上許多戰時軍事遺址、產業廠址,陸續被各國妥善保存,做了歷史紀念。原六燃新竹合成廠的遺構,「天研」保存良好的本館,不僅應視為台灣及新竹地區的歷史建築,更應進一步視為可貴的文化遺產,地位與所有歐洲其它地區戰爭遺址同等的重要,值得去了解,珍惜。 「天研」戰後成為電子材料研究室( 聯合工業研究所),電子發展中心、電子研究所(工研院) 的歷程中,做為電子工業研究所研究基礎的電子材料研究室,一開始即設於天研本館( 今12 館),曾是當年胡定華、曹興誠、曾繁城,史欽泰等開創台灣IC產業的關鍵人物研究及工作的所在。台灣電子工業的象徵,可在天研遺產下的小研究室裡追溯。六燃「大煙囪工廠」的「原動罐」是亞洲最先進的汽電共生廠,極具能源製造與發展的歷史價值。戰後,廠區發展成為唯一的「在軍事產業廠房」中的軍眷住宅、「屋中屋」的景觀。結合了「戰爭與科技」、「眷村文化」的歷史價值。 「天研」「大煙囪工廠」由於缺乏文獻詳盡的記載,檔案目錄條列式的表達缺失;軍事機密,戒嚴心態下的侷限,幾乎成了「被埋在地下的歷史」。所幸近年來趙家麟教教授及團隊全力的調查研究、維修保存計劃、歷史地位各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關心人士的探討,希望能夠藉著這些成果,將戰爭產業遺址,引介性報導。相關的著作如下: 霍鵬程、趙家麟-〈新竹大煙囪工廠場域-下忠貞新村生活空間與圖像轉變之研究〉 從文獻、圖像與深度訪談資料,分析1943至2013年第六海軍燃料廠由日治到現在,由工廠到眷村,因於實質環境轉變,造成使用型態與生活空間的轉變,發現第六海軍燃料廠與眷村時期建築空間,最能突顯「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價值意義。 黃萬相、林身振、林炳炎-〈新竹赤土崎之一頁石化科技史(1935-1946) 〉 將海軍第六燃料廠日治時期的軍事機密,戒嚴時期「埋在地下的歷史」將做科學技術史的開啟研討。 黃萬相、林身振、林炳炎-〈新竹第六海軍燃料廠之美軍空中拍照及戰後移交資料〉 從美軍三次空照圖中,捕捉赤土崎的戰跡寫真,並補充了《第六海軍燃料廠史》未做交代的「福利施措地帶」。 黃萬相、林身振、林炳炎-〈新竹第六海軍燃料廠人員之回憶〉 以平衡台灣人、日本人觀點,摘述《第六海軍燃料廠史》有關新竹施設或支廠的相關部分逸事。 林炳炎-〈一九四五年以前的新竹發電所〉 藉由美軍航照圖的判讀《第六海軍燃料廠史》的敘述 、《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檔案》及耆老訪問,來解說新竹合成廠的發電施設。除了上述有關戰爭產業遺址的相關作品外,刊載另類內容的文章,以供析賞指正。 張德南-〈大內一三一「何でも屋」(什麼都萬能)〉 大內一三從籌建天然瓦斯研究所至「留守」協助接收的過程,了解「什麼都能做」的大內,在天然瓦斯研究的投入,日本技術的引進,對新竹地區化工、高級玻璃工業「在地化」的貢獻。 林建昌〈小學回憶〉 敘述由新富國小 ( 日治) 到民富國小 (戰後),時空巨變下的學習行事張德南〈盧文枝- 環境製藥的翹首〉 從家喻戶曉的殺蟲劑的生產,敘說赤手創業,守成相繼的經歷。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德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4/0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