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後期新竹市的教育生活-李棟樑阿公的故事

李棟樑阿公出生於1930年,1937年入公學校,他受教育的時期正好是日本軍國主義教育時期,希望透過他的口述來了解所謂的皇民化時期。日治末期提倡台灣人改日本姓名,可以配給比較多食物,但父親不願意這麼做。1937年阿公進入公學校就讀,當時政府會通知屆入學年齡的同學要去哪間學校報到,也有許多鄉下地方家庭不讓小孩念書。日治時代的學校教育有別於傳統的私塾教育,學校課程安排可以說是現代學校課程的雛形,也有許多豐富的活動,如運動、學藝會、遠足、各項校園比賽等。其中最能引起我們興趣的就是農業課,小學旁邊有一塊田是全校師生共同輪流使用。歷史課的時候,老師都是講述日本的歷史,幾乎不會提及關於台灣的。修身課大概類似生活倫理或是公民課程,教導禮貌及做人的道理。一年一度的運動會是年度盛事,另外必備的活動之一還包括帶學生去參拜神社。戰爭時食物被嚴格控管,學校課程進行的斷斷續續。電影、廣播劇是少數的娛樂。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李宥辰、蔡堯婷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3/0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