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中葉以來,廟宇對台灣北管戲曲的形成和發展就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廟宇功能退化,戲曲逐漸沒落的現在,傳統文化的衰敗似乎已無法可解,本篇文章以新竹市北管軒社的近況發展為例,希望幫戲曲找到一線生機,並且以了解過去、深就現況、展望未來三大方面來探討。早期台灣聚落與以廟宇為信仰中心,戲曲則在娛樂民眾的同時,擁有酬神、撫慰心靈、在廟會祭典上帶來商機等功能,兩者相輔相成,因而密不可分,傳統北管戲團也多依附廟宇而生,而廟宇依附宗教信仰而生,三者間息息相關,但這種模式已不適用於現今社會,在多數廟宇因此沒落的同時,也有力拚轉型的存在,例如新竹都城隍廟。新竹都城隍廟隨著時代變遷而進步,呈現比過去更多元的面貌,除了原本的宗教、娛樂、經濟,更以城隍爺為發想,增添了教化的功能,北管戲曲方面,沉寂多年後,終於由振樂軒總幹事曾健雄復興,他基於自身傳承的使命感,成立「新竹市振樂軒北館協進會」與新竹都城隍廟合作,力圖重現北管戲曲當年的風采,而唱不動的老子弟們,則將廟宇子弟館轉化成類似老人長壽會的機構,也讓社區老人休閒活動又多一個選項,作者也期許新竹都城隍廟的轉型能夠拋磚引玉,帶領其他廟宇維護北管戲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