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探討香山官道橋樑與當地文化資產的關係為主,分成六方面探討,分別是:一、橋樑與橋神,探討民俗信仰和崇拜,還有禁忌和祈福文化。二、橋樑與碑碣,講述警示用途的嚴禁占墾香山牧埔塚地碑記,和做渡口功能的義渡碑。三、橋樑與地名,官道上的橋樑,總是與附近聚落的老地名關聯緊密,也能以此看出此地的空間變遷,例如中山橋與外寮、三姓嬌與三姓橋聚落等。四、橋樑與鹽港溪口南岸遺址,現址在南港蚵寮,原本在海岸平原,為海岸沙地,附近三三兩兩的居住著南港村的住戶,惟最近居民變多,遺址略有受損。五、渡口與消失的官署廟宇,主要講述在1927年軍事地形圖索賄的香山平原上,已經消失的廟宇,例如三一教主廟和長祐宮。六、渡口橋樑與軍事防衛,軍事防衛從乾隆年間設廳開始,使地方變的繁榮,到光緒年間,清廷已在官道、港口與渡口等重要地點派塘汛兵駐守,如香山塘和未完成的鹽水港塘。本文以官道結合歷史文化資產的介紹,除了令讀者更了解此地背景外,也能推動新竹文化觀光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