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本期主題《竹塹憶往》,主題論文有陳立台等「新竹城的風水」、「新竹市香山官道橋梁與文化資產」、鄧時中先生「竹塹(城)早期景觀二、三事簡析」、羅世維先生「從廟宇與戲曲的關係-看新竹市北管軒社與寺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互動」四篇文章。茲略述內容如下: 一、新竹城的風水 在全台各地方志,記載風水龍脈思想與文獻,台灣城市大多採納風水的構想選地。在其中可以發現不少風水常用的專門術語。如用龍脈、太祖山、少祖山、左肩、右肩、左翼、右翼、左砂之拱衛、右砂之拱衛、左砂之外護、右砂之外護、來龍團結處、龍穴等術語來說明城內外形勢。 二、竹塹(城)早期景觀二、三事簡析 自四百年前竹塹社剛進入竹塹地區始,竹塹之原始景觀既已漸遭改變,今企圖由少量早期資料建構一簡要早期竹塹景觀。在丘陵地區應呈現原始森林,平原地區則呈疏林,草原,在頭前鳳山兩河、海交會處有大片竹林,而此景觀可能既是竹塹地名的由來。再則整個竹塹平原原始地形景觀亦不平坦,散布著濕地、沙丘、崙仔及低矮山脊。日後漢人陸續入墾竹塹時在農耕及定居等,於地點、區位及地形上皆有其空間選擇,雍正時期卜定廳治及植竹建城時既依風水龍脈論,此說主導了清初之公共建築及聚落、商街在空間上的分佈。 三、新竹市香山官道橋梁與文化資產 本文探討的面向有:(一)橋神與民俗文化的關係。(二)橋梁或渡口旁古碑及其意義。(三)橋梁旁古地名或聚落名稱及其意義。(四)橋梁或渡口旁已消失的官署與廟宇,以及文化資產的價值。(五)橋梁或渡口與清代塘汛的關係,及其具有軍事文化之價值。期能深入了解清代以降,新竹市香山官道橋梁的文化資產之涵義。 四、從廟宇與戲曲的關係-看新竹市北管軒社與寺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互動 從清代中葉亂彈戲傳入台灣以來,廟宇對台灣北管戲曲的形成與發展,即一直存在著深厚的影響力,此實與跟隨移民而來的民間信仰及廟會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藉由探討廟宇與戲曲的關係有助於對昔日竹塹地區與各廟宇,在北管戲曲歷史發展進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了解。 在新竹市北管藝術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亦是昔日竹塹憨子弟精神生活文化之所寄託。然鑑於北管藝術空前面臨的危機,本文試圖就竹塹地區北管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加以探討,並提出保存活化的策略,以重新塑造竹塹北管藝術之價值。 在《建築系列》有張德南先生「斷人心腸的舊港大橋」和鄭枝田先生「竹市國定古蹟-進士第」兩篇論文。茲簡述如下: 一、斷人心腸的舊港大橋 民國四十九年(1960)三月二十一日,在兆民歡騰下,國民大會在台北中山堂宣佈蔣總統以1481票當選行憲後第三任總統,各地的慶祝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南寮國小在三月二十二日舉辦慶祝活動,學童均著新裝參加集會活動。 上船前,船舷距海面不過六、七台吋。船過中流後,忽下微雨,且適逢漲潮風勢頗大,浪花不斷翻入超載的船裡,弄濕衣服、鞋、帽,學童為了躲避浪花驚慌失措,在右舷的學童,移向左舷,船身不穩,大浪再襲,船裡滿水下沉(並非漏水),約離岸二、三十步翻覆。共十九名乘客滅頂,其中十八人是南寮國校的學生,另十三人經搶救生還。 二、竹市國定古蹟-進士第 進士第是一座年久失修,但榮耀依舊的古宅第,他的文化價值無可言喻,絕不能讓它變成廢墟,在竹塹城消滅。鄭家子孫應以祖先遺留的宅第,能被國家編為二級古蹟,感到榮耀,也倍感責任重大。 歲月摧殘,這座老宅第牆垣殘破,柱腐梁歪,已岌岌可危,快要變成一片「遺跡」。族人要了解祖先創業維艱,後代守成不易的道理,拋棄分歧私慾,看淡區區錢財。既然依規無法讓私人修復,就應放手讓政府修繕管理,使古宅第得以重生。 另有《竹塹舊事》,由葉錦爐先生撰「新竹競馬場的故事」一文:作為正式比賽之用,於昭和12年(1937),在香山庄牛埔,徵購得農地40餘甲,投資26萬元經費,興建一座10萬餘坪的國際標準競馬場(就是現在的香山工業區)次年昭和13年(1938)5月25日竣工,跑道寬30公尺,長1600公尺;當時是全台規模最大的競馬場。《新竹往事》,由林建昌先生撰「清華往事」一文:今年(2011)適逢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年的校慶,兩岸清華都在熱烈慶祝,記述新竹往事的第一篇,回憶作者五十年前在新竹清華之往事。 以及《人物系列》兩篇:張德南先生撰寫「飛躍的一生-傅禎彝教官」和「思想新敏的勝光(慈心)法師」。 最後感謝新竹市文化局長官與編輯同仁以及張德南老師的指導更正,本期才能順利出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