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清季竹塹仕紳階級的提倡,對於清冢與義冢等捐資事業,以及普遍佈設墓區的現象,至於乾隆時期即已蔚為風氣。所謂「義冢」是救濟貧苦或無依的屍骸,免於受暴露風寒之苦的公益活動。竹塹地區四大冢區:竹塹堡附城是由鄭用錫的家族的鄭恒利等十八人向竹塹番社購得、漢墾區冢地是以施添福先生所指出的土牛溝界內的漢墾區為地理界線上的討論基礎、保留區冢地是以漢墾區之外的墳墓散置區,尤其是指漢民形制的墓園塚地、界外翻山冢地是指經由大租戶帶領墾民與隘勇在番害環伺的邊地裡,呈點狀性質的建立開墾與防守的各別據點。清季的義冢設立,視為宣傳仕紳與富豪名望的最佳途徑。清冢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在道光六年,竹塹建造石垣之時,大舉整理竹塹城內外以及城垣所經之地的墓堆,集中還葬至城墎外的它處冢區。清初肇始的義冢建設事業,基本上是由有錢有權的仕紳階級,所倡導的社會救濟與公益活動,受益的對象就是社會底層的貧窮百姓。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6&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