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 張德南 康熙五十七年(1718)王世傑率領泉州鄉人墾拓竹塹埔,南莊、北莊相繼設置,竹塹地區漸次開發。是年,淡水營守備的添設,也給台灣北路的發展,提供相當的保障。 雍正元年設置淡水海防同知,雖然是知府的輔佐官,但職務上可以瞭解,在海防捕盜工作方面,虎尾溪以北至三貂嶺全在其管轄內,奠定了竹塹城在北台灣的特別地位。日後的竹塹也就成了北部最高文職機構的所在。日治時期承襲舊竹塹城的新竹,仍為桃竹苗地區的政經中心。戰後,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新竹市正式設為全省九省轄市之一,遷入原州廳辦公。民國三十九年依據地方自治實施綱要調整全省行政區域,新竹市由省轄市變為縣轄市。資源風光不再如前、地方發展亦漸緩慢,地方人士初以制度新修不便置喙,之後因為突破發展桎梏,再創生機,經不斷奔波努力於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升格,恢復成為省轄市,市政府重回舊州廳辦公,在原有深厚的基礎上,再建新契機。 本期的重點其一即在討論新竹市前身淡水廳的設立、功能以及機制的運作而成為北台灣重鎮,並對廳治內職官、寺廟、宅第門樓、墓葬、聚落結構,祭祀形態分別探討,進而瞭解舊城的內涵。其二則在探尋並補充新編市志中有關新竹市升格的資料,經由耆老口述及舊檔案文獻的再現,重塑部分原貌。此次刊錄的內容大致如下: 一、淡水廳設治二百八十年部分 1.台灣清代淡水廳之研究-張勝彥 本文在延續《清代台灣廳縣制度之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更詳盡的討論淡水廳及其附屬官署之組織與職掌;經費分配與官役待遇,首長之運用與出身籌經由計量分析說明現代廳縣制度的內涵,是第一篇以單一廳縣制度做研究的高水準論著。 2.新竹關帝廟歷史發展,建築特色與祭典儀式探究-黃進仕 經由文獻資料的整理及田野調查的搜集,在歷史發展對環境變遷,創造年代推論等方面都有新意,並就不同時期的寺廟規制的改變,說明基於寺廟體制與民間信仰之需求而增是的格局,同時也對文獻上的祭禮儀式及現行方式做了敘述。 3.淡水廳同知的初探-張德南 從淡水廳首長「淡水海防同知」在以「淡水捕盜同知」名稱下,作為台灣分府的知府輔助官的職責,與以「淡水撫民同知」名稱下的正印主管官的權職之間的變遷,並了解台灣地區「最緊要缺分」同知的任用,以及衍生的「合格者短於才,勝任者格於例」問題。 4.新竹市蔡氏宅第門樓與蔡氏家族之發展-卓克華 以族譜和口述歷史建構蔡祿家族由泉州渡台,先後由後龍、土牛、赤土崎遷徙發展結果,反映出北台拓墾的隘防制度下隘丁生計;蔡氏家族做螺灰與竹塹築城建材的補充說明,很有系統的將資料賦與更新的意義。 5.清代竹塹地區的墓葬-廖倫光、殷可馨 以往為了死葬有方,以安幽魂,於是有了墓冢區之設,特別是義冢之設,自古以來被認為是能讓生者含環,殽屍遍封的功德;本文從竹塹地區四大墓冢區由孤塚獨坵到清冢、義冢捐置,了解墾拓對墓區經營的影響,也藉由從義冢捐置轉為公有墓地,來沉思地方開發歷程。 6.台灣漢人傳統聚落結構及祭祀形態所內蘊的文化地理意義-韋煙灶 探探祖先牌位及墓碑祖籍地的辨識,更以詳盡的港南里田野調查析釋傳統聚落的地緣與血緣性,尤其是在台灣地區閩、客族群祭祀型態的比較方面,充分表現生於、長於文化雜處的新竹地區,對族群文化的誠摯關切與探討。 二、新竹市升格二十週年口述史料部份 主要是從不同階段、性質及參與其事的重要人物之中,經由口述史料做報導,加深對升格的了解。共有下列諸篇: 1.鄭萬先生訪問稿-呂素蓮 從新竹市代會到市議會四十多年經驗裡,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檔案資料,讓不可能存在的文獻重現,讓升格的過往歷歷可數,尤其細微情節的迫述,所顯示的關鍵性影響,有助於了解升格之不同理念。 2.姚棋輝先生訪問稿-郭俊雄 從市長政務推行的困窘新式管理經營觀念來說明升格的因由,特別是從「眼光要放大」論點,強調不僅要升格更要香山併入,以預籌將來永續發展的空間。 3.柯文斌先生訪問稿-郭俊雄 從以議員身分、往返省府請願到就任僅四月,旋辭鄉長的過程,並說明省府的因應態度及升格、合併後,新市府運作及個人際遇的深沉感慨。 4.吳明輝先生訪問稿-郭俊雄 從省府的請願說明陳時英廳長,宋時選黨部主委等人,對升格的積極面作用,尤其是處理「三日內香山鄉代表全部請辭」事,在地方自治史上,不但是絕無僅有,亦且絕不可能,但卻在民氣運用及歷史責任下順利完成的經歷。 5.人物篇:愛民、民愛、誠心、心直-陳天錫先生資料展-編輯室 香山世家出身的省議員陳添席先生的一生行誼裡,在「新竹升格香山併入」的請願、推動時,擔負地方人員與省府請願時極重要的溝通人物,因而在此一併刊載,以表敬意。 三、地名沿革 1.建國公園-黃進仕 很清新的敘述公園不同時期的狀況,探討人人皆知但避而遠之的東西南三角交會地,演變成為老人公園的脈絡,冀望經由配合公部門和社區資源變成新天地。 新竹不論是從豐富歷史記憶的淡水廳,到走向現代化的新竹市,從化外之地,建置為地方廳縣,由落後窘境的縣轄市回歸到省轄市,不少塵封往事,在參與者欲語還休,欲言又止下難見原貌,如今升格已二十年,在走向文化科學城路途上,不宜再有太多的惜墨,讓心靈深處沉穩的記憶再生,讓大家更瞭解新竹這塊好所在。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6&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