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農田水利會簡誌

新竹地區的降水量相對於台灣年平均值是略偏少的,因此有部分旱災問題,而在溪流方面,只有頭前溪能夠提供較多的水資源,但由於河流短小,遇到降雨便會傾流殆盡、發生水災,能供農田利用的不多,由此可知水利灌溉排水設施的興修是對於新竹地區來說是重要的一環。 新竹地區在明鄭以前僅以打獵或種植稷稗維生,不見水田及水利設施;清朝康熙年間同安人王世傑率族人來新竹開墾,大規模築埤圳展開了新竹的灌溉事業,此時期的埤圳分為官有、公有與私有,但除四百甲圳(今隆恩圳)外,其餘多為公有或私有。 日治時期,注重水利建設,1921年頒布的〈台灣水利組合令〉即規定公共和官設埤圳都交由法人性質的水利組合養護,以民辦官督的方式各自經營,奠定了水利事業的基礎,也是公共自治團體的開端。 二戰之後,延續先前組織方式,前後改組為新竹農田水利協會、新竹水利委員會、新竹農田水利會、新苗農田水利會等,到現今的新竹農田水利會,在組織業務上已經趨於穩定發展,並繼續肩負維護新竹地區的灌溉水源、水利設施興繕等大任。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吳聲淼,審校/韋煙灶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0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