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坑溪全長約5.68公里,河床以平均比降11.09公尺/公里之高差,其水源主要來自泉水和降雨時的地表逕流,水量雖不豐碩,但沿岸農民卻能夠充分利用,以築堰挖埤的方式進行農業灌溉用水,然而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卻徹底改變了冷水坑溪的上游面貌,源頭上游被填平,導致中下游水量銳減,埤塘與稻田面臨日漸消失的境況,甚至更成為科學園區和周邊社區的排水溝。 冷水坑溪流域的文化生活圈中,以宗教祭祀為重要,在此各自擁有其特色與祭祀圈,以及呈現閩、客族群的發展歷史。開台金山寺是重要的古蹟之一,咸豐十年時稱為香蓮庵,是為磚瓦建築,同治年間易名為靈泉寺,此時期的竹塹地方文風鼎盛,吸引相當多文人墨客於此品茗吟詩,如林占梅、張鏡濤等。 此外透過冷水坑溪流域的多樣命名基礎,如拓墾組織、地形地勢或是埤塘等,使得水流埤、長春莊等各富其趣的老地名出現,不過現今卻只剩下大地名還存在,其餘已不見蹤影。 溪流文化的形成需要自然、地理以及人民與文化的連結,但現今卻只剩古風的思古幽情在,為了回到過去「靈泉試茗」情景,溪流文化的再連結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