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子湖溪,舊稱管甫坑,現地方人稱柯壢坑,發源於新竹縣寶山鄉山湖村北緣的沙湖壢,今寶山水庫所在地,在早年是平埔族與泰雅族世代居住處,道光年間金廣福於此設隘、建王爺廟後正式展開拓墾。柯子湖溪水豐沛,農民以築堰的方式灌溉數十甲田園,溪水流經之地有許多的植物、鳥類及魚類等存在,呈現大自然的清新感。 橫跨柯子湖溪連接新竹縣、市的橋樑為關東橋,於日治時期建立,曾為抗日義軍隔著柯子湖溪和日軍對峙的重要據點。 柯子湖溪在50、60年代時是附近居民飲用水及灌溉用水的水源,也是戲水等休閒活動的好所在,但在民國74年寶山水庫、淨水廠的設立後,開始有汙染物、垃圾被排放或棄置的情況出現,且加上科園三期工業區的廢水溢流等,雖然曾用生態施工法的方式整治,但因為是治標的方式,反而徹底改變溪流的自然生態。 在未來柯子湖溪需要以治本而非治標的方式進行溪流整治,以及更加推動社會參與等手法讓柯子湖溪文化再造得以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