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市北門古道的的人文探討

北門古道長3.9公里,是清代竹塹城的交通孔道與經貿之旅,是新竹與艋舺往來互動的官道。漢人最早到新竹墾殖的正式記載,雖可上溯至明鄭,明鄭被滅後漢籍軍民多被遣返原鄉,墾地荒蕪,直到康熙五十年,泉州人王世傑率子姪親族鄉里百餘人進新竹市區,開墾成「鹿場半被流民開,藝蔴之餘兼藝黍」的景觀。道卡斯族竹塹社原來世居在清竹塹城,1731年清政府為了修建竹塹城,強制驅逐道卡斯族,將其遷移到頭前溪畔,也就是現在的舊社,再因新番政原則被北遷,清中期之後由舊社渡頭前溪至竹北。金門厝是王世傑拓墾集團創建,由於聚落住民的祖籍多來自金門而得名,是很熱鬧的聚落,最著名的是一家生產花生油的工廠--「油車間」,還有打鐵、做米粉、做麵線、被服廠、師公道壇等。清末日治時期百年人口、經濟、環境都無明顯變化,倒是近年成為新竹建築景觀與人口成長會興盛的地區。北區在竹塹城內市街部分,是南北官道進出竹塹城的要衝,又鄰近對外貿易門戶的竹塹港,配合城外密集的人口和發達的水稻農業,使北區的市街成為清代新竹地區的商業中心。清代商業據點多半是人群聚集的寺廟附近,或城內對外聯絡的交通線旁,以農林產品較為主。在民間信仰的需求下,也留下眾多有歷史文化、建築裝飾與祭祀活動特色的廟宇。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陳立台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4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