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男子無袖長衣

本件為對襟無領無袖長上衣,是將兩片長160公分、寬24公分之相同形式長形織布對折成前後片,並於背部與左右兩側腋下處縫合而成。織布由後片下襬起織,下襬約5公分處進行maulon織法,共有兩段,每段四或五條,每條1.2-1.5公分寬。接下來於橘褐色經線旁進行寬2.6公分的夾織圖案,以3.4公分長的菱形為一單位,連續製作至38.6公分長度時,改變織法進行橫向全片織紋,織完13公分長度後,再回到之前夾織的菱型圖案到44.5公分為止。兩片布料完成後進行背後中央縫合,背後領口先留3公分,採用常見的鱔魚骨繡針法密縫,每段約7公分長換色線,在領口處加上止縫點。兩側袖口各留19.5公分開口,再進行側邊與下襬處的收邊縫合。本件背心以素白為底,圖案與色彩配置集中在兩側及後背之上。兩側圖案以菱形構圖,細看每個菱形由三層外框與中間四個小菱紋組成,顏色變化多端,個個相似又不同,運用色彩自如又巧妙,相當精采。常衣背後橫向圖案亦織作的相當細緻,由方塊、山型、菱形圖案構成,色彩鮮豔,以桃紅和大紅為主,對比飽和的藍色調,有喜氣而沉穩的感覺。中央處採白色菱紋,與長衣大片白色相呼應,在整件色彩豐富的服裝上,仍然成為視覺凝注的焦點。長衣後背橫向織片寬13公分,占整件1/6的比重,而兩側圖案醒目,有豐富的層次,精采度勝於橫向圖案,是非常可貴的作品。整件織品在色緯的織造技術有masuhaz夾織與mapatas綴織方法。夾織法在兩側菱形紋處,將51條經線各取3條為一組,製作局部線綜提起17組經線,菱形採中央對稱依序放入色緯,一次色緯,一次底紋讓圖案出現,一個單元重複兩次。第二種方法不加入底緯,以毛線橫向貫穿mapatas綴織方法,出現在背部。此處圖案需另架設六竿,一個顏色使用一個緯梭,背面毛線浮長多也厚,可保暖。男子無袖長上衣背部或兩肩以毛線運用鮮豔的色彩,織出複雜的織紋,大致而言做為外出訪客,參加祭儀的盛服;平日居家或耕作時穿著的服飾則以素白或兩側略施有色條紋的常服為主。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