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漁具盒

本物件為蘭嶼達悟族放置收藏珍貴金銀胸飾寶物的金銀胸飾盒,長度17.8cm、寬度9.8cm、高度4cm。本物件主體由一盒體與盒蓋組構而成,整體外觀呈現∞形。盒體與盒蓋分別由不同大小木頭,一體成型雕鑿而成,通體呈現木頭原色與褐色。盒蓋以∞形為核心,依序向外雕刻有三層線條紋,最外圈則為波浪紋,盒蓋中間留有一木頭突起,穿孔並繫綁有一固定盒子的繩子,整體看來相當精緻美觀。 蘭嶼的達悟人是臺灣唯一具有金銀工藝的原住民,蘭嶼雖然不產金、銀、鐵等金屬,但是據當地老人的口述,及1783年西班牙籍駐巴丹島天主教神父的報告書裡,可了解到15世紀,達悟族已從南方的巴丹島,獲得些許黃金及製造技術,製成男用繭形(∞形)銀飾。白銀的輸入,據記載是在16、17世紀之間,來源有多種說法,或是載銀元的商船沉沒於蘭嶼附近,為族人潛海撈起,或說外地商人用銀幣與族人交換魚乾而來。1917年,日本警案派出所在紅頭部落設置交易所,以日本銀幣、鐵棒和棉布與族人交換工藝品,海人草、夜光螺和毛柿樹等,也流入很多。族人將銀打製成銀片,做成男子銀盔、男女手環、女子∞形耳環及梯形胸飾。 根據學者鮑克蘭(de Beauclair)研究指出:「蘭嶼的達悟人是臺灣唯一具有金銀工藝的原住民,他們從其南方的巴坦島,獲得些許黃金以及製造技術。製成男用繭型胸飾。黃金在達悟的社會裏,巫師用來作為法物替病人治病,在農業祭儀上祭司用來求豐,而在社會事件的處理上可作為贖罪的賠償品。」因此,雅美(達悟)族人以黃金打製而成的∞字型胸飾(ovey),在舉行各種典禮時,男子都得佩戴這種項鍊。雅美(達悟)族人相信黃金有一種靈力,可以止血醫病,又可以當作贖罪的償命金。 雖然蘭嶼並沒有出產金、銀、鐵等,但是根據當地老人的口述,以及西班牙駐巴丹島的天主教神父的古文書,都可以了解蘭嶼和巴丹島之間,早期就有交換黃金的事實。而且極可能也在同一時期,從巴丹島人獲得鍛煉金、銀的技術,以及製作相關的工具等。 雅美(達悟)族人製作金、銀飾物時必須遵守許多禁忌。製作的場所是在工作房的前埕、涼臺下面或空地上新蓋的茅屋裡,四周圍起籬笆不讓人靠近並防止惡靈入侵,製作時還需特別著盛裝及配戴銀手鐲。通常,在一個部落中精通鍛煉金、銀技術的人並不多,大概只有一、兩位而已,委託他打造飾品的,常需視加工的程度而酬以豬、羊或銀元等,可說是慎重其事。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