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男子胸兜

基本描述:採集於南投。本件為布農族男子穿著的男子貼身上衣,族語稱為kuling。 本件kuling為方形形式,由兩片同長的平織布組合而成,一片為素白色,一片則以素白平紋為底織15cm後,開始製作花紋共18cm,剩餘再織素白織紋。然後將兩塊長條布片縫合後,以卷針方式收邊,對角有單結掛環,另一對角有織帶綁繩。 圖案的部分以圈套法製作。每4條經線為一組,由右向左單向圈套,至左邊尾端時斷線,圈套法似鉤織在經線表面套入圈套需要反折繞圈,形成封閉針法。本件胸兜圖案與色彩層次豐富,共用9個色彩,由4段圖案構成,有三角紋、連續V型紋、菱形紋、八角花紋。其中八角花紋為中心,使用4個色彩重複循環3回,面積最大,自然是焦點所在。其餘織紋在交換時織作不同色彩的直條紋當作格線,色彩變化細膩,每段主色不同,極具巧思。 本件布料狀況檢視有局部斷線、色暈、正反面毛線色差很大,正面褪色等象。本件單片布寬25cm,外側長54.5cm,內側長52cm。背帶長47cm,寬1.5cm。重量217.5g。 詮釋說明:這件是布農族的男子貼身上衣,布農族男子穿著它來遮住胸部和禦寒,天氣冷的時候會把手插在裡面取暖。胸兜在形狀上近乎正方形,兩角對折後會形成一個口袋,所以也會把菸草、煙斗等小件的隨身物品放在裡面,當成隨身袋使用。 這件胸兜kuling上的圖紋是使用徒手鉤織的方式織成,在織作圖紋時,要先把布翻轉到正面,織機上的提綜棒暫時用不到,先收到後排後,才開始用手鉤織胸兜的圖紋。織作時先挑四條經線,然後徒手像是使用鉤針的鎖針一樣的方法,從後方鉤取色線,拉出後轉一圈讓線呈閉鎖狀,再挑四條經線,以同樣方法繼續鉤織下去,遇到要使用不同的顏色織作時,就從後方換色線。這件胸兜kuling的紋樣是從右到左,以一定方向的方式鉤製而成,除了這種方法之外,也有左右向來回交錯的織法。織作完胸兜圖紋後,再將布翻轉回背面,繼續將底紋完成。 這種有圖紋的胸兜kuling通常都由兩片相同大小的織布縫合而成,一片是純白色的斜紋或平織布,另一片則是上下端斜紋或平織、中間有鉤織圖紋的布。將這兩片織布縫合後,四邊會再進行縫製收邊。有時候,為了進行裝飾,會在圖紋的四周貼縫色布,最後在胸兜的兩角縫上可調整的綁繩就完成了。 穿著時,先斜向對折成內外兩片三角形,把有圖紋的那片朝前且圖案朝向右上方,將穿著者的左半身穿入內片的綁繩,右半身和頭部穿過外片的綁繩,然後依穿著者身型調整綁繩鬆緊度使其合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