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背兒帶

本件背兒帶為彝族製作,用來背兒帶固定幼兒,以便兼顧生活勞動。原本應為單件式的形制,但本件藏品僅存帶裝飾的主片,綁帶缺失。主片呈長方形,最上緣為黑色長條素面棉布條收邊,左右則有淺水藍色棉布之直布條作為鑲邊,中間可分成三個單元,裝飾技法以下襯各色布料、邊緣釘縫辮帶的貼花為主,上部在正面青黑色、反面深青色的棉布上以不規則形狀的細碎幾何貼花鋪排成長條單元,中部則在正面青黑色、反面水藍色的棉布上裝飾如意紋、卷草紋、菱形鋸齒幾何紋的貼花,共組成四個方形圖樣單元,圖樣呈現上下左右皆對稱的布局,下部則為藍黑色的矩形布塊。貼花又名「補花」、「鑲補」,製作時將事先裁剪好的布料貼於底布,再以直針、鎖針、釘針或鎖邊等針法,運線固定於裝飾圖案的邊緣,常見於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彝族等西南民族的服飾與背兒帶中,其中彝族主要流行於滇中、滇東北地區的區域類型中。西南各族普遍相信背兒帶使用久了會沾染主人的靈氣,出讓時會拆去綁帶、只留帶裝飾的主片,象徵性地「分離」物件與原擁有者的關係,本件看似「殘缺」的背兒帶,其實反映出西南少數民族物件離開其民族脈絡、成為博物館收藏的過程。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