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背兒帶

本件背兒帶來自雲南富寧,為彝族所製作,用於冷天背負幼兒小孩,讓照顧者婦女雙手得到解放,得以兼顧日常工作與幼兒照護。其為單件式的形制,長78公分,寬71.5公分,主片呈下緣略帶圓弧的方形,底布為灰黑色素面棉布,細長的黑色棉布綁帶縫於主片上方、向兩端延伸出去,以白色細密點狀縫線做出幾何波浪紋,與主片接壤處為菱形與紡錘形的交錯排列,其餘則為連綿菱形紋,靠近主片上緣尚有一條紫白相間橫短線紋織錦布條。主片正面中央為刺繡裝飾單元,於其三邊加有帶平繡松柏花草紋的緞布布條作為鑲邊,左右兩邊由內至外依序為淺灰紫、桃紅、淺灰藍色,下方另加有蓮花織紋花布橫條,下方則是上寬下窄梯形淺灰藍色布塊、中央加有米黃色長矩形布條。刺繡裝飾單元可分成上方長條與下方矩形兩組,皆以鎖繡技法構成圖樣,內裡為網狀鎖繡、輪廓框線則為條狀鎖繡,並以亮粉色或橘色繡線做鎖邊裝飾,上方長條單元上下各加上綠白相間及紫白相間的橫短線紋織錦布條作為裝飾,單元內則是卷草花草紋,下方矩形單元為一石榴花草紋圖像,中間為太陽圓圈紋,向外的四個方位各有一帶卷草花草紋的石榴紋,石榴朝向中央、花草則展開佔據單元空隙處,外邊加上紫色長條鎖繡、粉白相間橫短條紋織錦布條、白底綠色小花織紋花布作為鑲邊。鎖繡又稱「鎖鍊繡」,表現如環環相扣的鎖鍊,通常用於表現細長或曲折的線條輪廓,可勾勒於主圖案外緣,利用繡線色澤間的差異使主圖案呈現更加立體,或可經由盤旋與排列、形成明顯的大面積主圖案。雲南富寧彝族即利用鎖繡技法與色彩對比,在背兒帶上形成繁複立體的圖案,表現絢麗多彩的技藝美工。石榴一果多籽,古人以「榴開百子」寓喻「百子同室」,成為廣泛使用、帶有豐饒多產象徵的吉祥圖樣,相較於漢人喜歡使用石榴迸裂、露出榴子的寫實造型,西南民族以瀟灑的寫意組合紋樣,表示貴子富如大官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