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小兒口圍

本小兒口圍由數塊青黑色素面粗布布塊組成,口圍主體略呈半橢圓形,上半部有圓形及短直線狀缺口,短直線缺口兩旁的貼花空隙處縫有淡青色布鈕釦,使用時應將口圍沿圓形缺口置放於幼兒脖子周圍,並以布鈕釦加以固定。口圍主體中下部兩側接有長形寬布條及窄梯形布塊各一組,應為繫綁於幼兒身上的綁帶及下緣鑲邊。口圍的圓形缺口周邊有米色變形花卉紋的鑲補裝飾,以粉色及淡粉色的鎖邊繡加以固定,口圍中央下部有四方貼花,四邊為質料色彩與口圍相同的青黑鑲邊,中間為橘色白花麻布底,以斜十字排列、邊帶黑羊毛絨的米色紡錘形布塊做成連綿錢幣幾何紋,左右兩組中央另縫有黑色圓形羊毛絨作為裝飾。長條綁帶的末端,由內向外依序有粉紅及米色鎖邊、中央帶羊角紋的火焰紋鑲補,粉紅線組成的向上犬齒紋,以及米色細密斜直線上帶有數道紫色短直線的鑲邊,左右兩相對稱。鑲補為彝族服飾中常見的工藝技法,主要流行於滇中、滇東北、滇東南等區域,用布料剪出想要的圖形後以線繡鎖邊固定於底布之上,風格古樸,但營造出的裝飾紋樣造型誇張生動,極富地域特色。彝族的服飾文化積存深厚豐富,服裝款式僅按區域便能區分成六大區域類型,各自又可區分出數十種支系與款式,從火焰紋、變形團花紋等裝飾紋樣的類型與風格來推斷,本件小兒口圍可能屬於滇東南類型中的石屏式,主要流行於峨山、石屏、紅河一帶的山區,其中火焰紋更與彝族對火的崇拜有所相關。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