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女子頭帕

本件頭帕收起時呈平面倒五角形,展開使用時正面鼓起看似兩邊帶「耳」的小山丘,俯瞰則如同中間突出隆起的立體紡錘形,外層底布為黑色素面布料,表面飾有各種刺繡圖樣,內裡則為紅色素面呢布,於右前角縫上十數條紫黑色毛線作為長垂墜流蘇。中央峰頂處有兩層菱形框線,由橘紅色線條與淺嫩綠色犬齒紋構成,兩者之間佈滿纏枝花草紋,其中較大的四朵花分別處在穿戴時的四個方位角,較小的菱形內部另有中央團花與四角的十字小花將空間填滿,較大的菱形外側圍繞著帶有枝葉紋與菱形切割紋的刺繡布條,將菱形圖紋單元與下方刺繡花紋單元區別開來。正面覆額處中央為展翅蝴蝶紋、兩邊有卷枝細長形花草紋配襯,背面中央覆腦勺處亦有展翅蝴蝶紋,然其翅膀做成花瓣狀、一層層向外,與兩側的寬大花卉紋配色及造型均雷同,兩者相互映照,圖樣綿延至正面覆額處兩邊,呈現出兩組蝴蝶花卉紋圖樣單元「同中有異」的互動與對照關係。彝族的帽飾款式各異、圖案繁多,展現出不同地域之間各自的特色及規則,但大致上帽飾為女童及未婚女子所配戴,女性結婚後便改戴彝語稱作「抹額」的包頭帕,可以說頭飾的配戴規範,標誌著女性身份不同階段的變化。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