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女子筒裙

本件女子筒裙來自海南島西部昌江地區,長約105.3公分,寬約58.5公分,為黎族支系中的美孚黎所製作,約為1935年製造,由五幅織錦布面拼接而成,除了第二幅為單純的色線織錦,其餘四幅皆為帶有「伊卡」絣織圖紋的段染織錦。由上而下,第一幅為茶色重層菱形紋、茶色橫線紋、茶色曲折紋、「伊卡」藍底白花十字紋及交疊抽象蟹爪紋等四種圖樣單元,垂直堆疊組合,如同一道道橫條紋。第二幅以淡橘、黃、藍、草綠、黑等五色棉線做成以菱形圖案為主的橫帶單元,中間為一列相互交疊的菱形圖案,菱形圖案由黃或藍色的實心菱形、抽象鳥紋組成的淡橘菱框、相連成曲折波浪紋的綠色外框線組成,相互交疊處飾以黃或藍色的實心小菱形,向外加上曲折排列的黃色正反抽象鳥紋、藍色曲折波浪線條、橘色枝葉紋,透過色彩營造層次感。第三幅上下緣皆有三條茶色重層菱形紋及曲折波浪紋單元作為鑲邊,中間為「伊卡」絣織做成的碎白點織花,以直條幾何紋區分成數個圖樣區塊,主要為蛙紋與菱形紋的搭配,中間區塊則是三個並排的蛙紋。第四幅與第五幅圖樣組成大致相同,為茶色重層菱形紋及曲折波浪紋橫條織花、「伊卡」絣織碎白點織花的交錯排列,「伊卡」織花主要有蛙紋、山馬紋、人物紋、曲折波浪紋等,錯落有致、細緻精巧。海南西部昌江地區的美孚黎染織工藝為絣織法,為染織混合的織物,又稱「伊卡」(ikat)、「碎白點花紋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中亞、台灣、琉球群島等地亦廣泛運用,做出的段染土布屬於前染物,在經或緯紗線上綁紮繩線、做局部防染,染後拆解綁線進行織作,織後便會形成錯落有致的段染效果,可組織成複雜、帶暈染效果的細緻絣紋。美孚黎在織造前先設計圖樣,絣紋在綁紮與織作時皆會仔細對花,每個步驟都十分謹慎,因此能夠形成明確的造型紋樣,視覺上如同許多點狀紋積聚而成,同時綑紮染色所造成的暈滲效果,也帶來深青、淺藍、白色的色澤變化,線條流暢、圖案規整。美孚黎的婦女筒裙共由五幅布面組成,相較其他方言區來得寬長,長及腳踝,穿著時在前面打一個褶折,其實用性頗高,不僅可以從童年穿到成年,還可以當被子、背物和做嬰兒的吊兜式搖籃,甚至供死時殮屍。蛙紋對黎族具有重要意義,蛙作為一種圖騰崇拜,黎語稱為「登」,為鬼神之意、又帶有祖先的意涵,不只被美孚黎、本地黎用於紋身上,美孚黎日常用的大水缸,缸頸部分甚至飾有四隻蹲蛙。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1935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