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藤帽

本物件屬蘭嶼藤帽,係達悟族工作帽的形制之一。藤帽製作過程如下:首先將椰子橫切對剖,取其下半部,挖去椰殼,取外果皮部份做為藤帽的襯冠。再用小刀將外果皮的口緣修齊,以小鑽沿口緣的圓周鑽洞,以一乳藤圈繞於口緣處,用水藤篾繞縫,以固定口緣,做為襯冠起底的環骨。然後在起底環骨之下,再加一條乳藤環骨,用藤篾以簡單縫合螺旋編織法(即藤篾繞縫於新一圈的乳藤上,而後穿綴於一圈相鄰的兩條藤篾之間)繞縫。 依此編法將逐一加大的乳藤環骨繞編疊合,一直編至所需的帽深。再以膳魚骨縫法收口,即完成襯冠。再以椰鬚覆蓋整個襯冠,在帽緣上置一條乳藤並將其束緊。以藤篾繞編乳藤,每隔一段距離,即以小鑽鑽孔,將藤篾穿過椰鬚與襯冠,使乳藤固定在襯冠上,依此繞編法將乳藤圈成一圈。在這圈乳藤上,依相同的編製方式,將乳藤逐一往上套入,一直套疊至襯冠的中間部份始止。再取竹篾從襯冠頂以放射狀排列,插入乳藤圈中,做為帽冠外層的支骨。然後用藤篾以繞織編法,由上往下繞編各支骨,每繞編一段距離,即如上述固定乳藤圈的方式,將支骨固定在襯冠上,一直編至乳藤圈與支骨交界處。最後,在襯冠內面安上一條細繩,做為帽帶。這是一般以椰子外果皮為襯冠所製作的藤帽,稱為niigarkan na sakop,其意為「精緻的帽子」。 此類型藤帽通常是達悟族人參加械鬥或喪禮時所戴的藤帽,與一般工作時所戴的帽子沒有太大的差異,僅在使用材質上較一般材質粗、厚。因為在打鬥時,為了抵擋猛烈打擊,通常編到第二層帽冠時,都會再編上一層外冠,故共有三層的藤盔,較一般堅固耐用。本物件使用者為男性,使用時機主要是達悟族男性參加械鬥或喪禮時所戴的帽子。 達悟族人所戴的帽子Sakop,依其功能分有工作帽或是禮帽兩種,前者多半是用於耕作時所穿戴的;而後者則是用於參加祭典儀式時所用。工作帽則是用於從事耕作、捕魚時之用,其功能乃為遮陽、避雨,形式有斗笠型、鋼盔型等,所使用的材料有馬尼拉麻皮、山林投、水藤、椰鬚等等。 達悟族成年男子或多或少都善於編織的技巧,而老人們更是熟練這項手工技藝,所以編籃技術在達悟人的社會當中是極為重要的工藝藝術。蘭嶼達悟族編器主要材料為野生的水藤Varit、山林投Kasokaso及蘭嶼竹竽Nini。編器大都用水藤製作,大概是因為水藤類比竹材取得容易,素質較鬆而輕,富於彈性,彎曲時不易折斷;而且具有不易腐朽、經久耐用等優點,因而成為主要的編器材料。而主要的成品為搬運用的容器,包括了背簍、圓籩,以及防衛用的藤甲、藤盔、藤笠等。編織的編紋方式則分有六角編、人字編、旋繞編以及方格編等,而編圓簍時則是分為密編和疏編二種。在編織物方面,其中包含了可以撈東西之用的笊籬、可以裝載搬運的藤簍、禮典和工作時用的帽子,以及用來穿戴防衛用的背心、魚皮甲與藤盾等。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