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藤甲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共16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藤甲有關的相片,第15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物件屬蘭嶼達悟族男子穿著之椰鬚背心 asot a apis no anyoi。椰鬚背心為達悟男人外出拜訪、耕作或出海捕魚時所穿的服飾,是以馬尼拉麻皮和椰鬚所縫製的背心,穿著時,採用從上套下的方式。 椰鬚背心的製作步驟如下: 1. 在工作房地板上舗上兩、三層浸過水泡軟的馬尼拉麻表皮,作為背心的衣裡,在上面再舗上一層鬚,上下均要對齊工整。然後各取3支對剖的竹子,置於馬尼拉麻皮的底面和椰鬢上面,分列上、中、下三段夾壓,竹子的兩端則另以細繩紮緊,使其平整。 2. 用舊的釣魚線以平針縫法將馬尼拉麻皮與椰鬚粗略地縫合,再以木炭畫出所須製作背心的輪廊,其大小是依製作者實際穿者的頸寬、肩 寬、胸寬及衣長而定,其上衣的長度較短,穿著時僅接近肚臍;然後以刀子將整片背心輪廓裁下。 3. 沿著背心輪廊的邊緣上下,各置一條細水藤片,用馬尼拉麻製成的縫線以鱔魚骨縫法,將藤片與背心輪廓縫合收邊底部則須使用較粗的水藤片,使整件背心在穿著或收放時都能挺立。 4. 用馬尼拉麻縫線,以平針縫法正式縫製背心。 5. 將背心輪廓捲成桶狀的對襟,用馬尼拉麻細繩將肩帶與胸帶連結,形成兩個寬袖籠。前襟安上兩個盤結扣,或安上兩組環圈,中間貫以細繩,作為拴合背心之用。在背心的後頸部另安上一條細繩,以便於吊掛。 蘭嶼達悟族的傳統信仰應為「泛靈信仰」,所謂的「泛靈」指的是天地萬物、自然界現象、祖靈等皆有其靈。因此,達悟族衍生出各種「自然崇拜」;以及族人感念祖先渡海來臺、創生起源的「祖靈崇拜」等傳統信仰面向。達悟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最愛好和平的族群,因而在其族群中並未發展出以戰爭為目的的工具,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則多半採用徒手叫囂方式來進行,而少以武器來化解衝突。有時,達悟族在戰鬥時也會穿背甲及持盾以防禦敵人攻擊,不過,武器的選擇仍以石頭和木棒優先,若爭鬥情形不停時,才改以短刀搏鬥。達悟族人不慣以兵刃鬥毆,或許和他們喜好和平的民族性息息相關。 達悟族成年男子或多或少都善於編織的技巧,而老人們更是熟練這項手工技藝,所以編籃技術在達悟人的社會當中是極為重要的工藝藝術。蘭嶼達悟族編器主要材料為野生的水藤Varit、山林投Kasokaso及蘭嶼竹竽Nini。編器大都用水藤製作,大概是因為水藤類比竹材取得容易,素質較鬆而輕,富於彈性,彎曲時不易折斷;而且具有不易腐朽、經久耐用等優點,因而成為主要的編器材料。而主要的成品為搬運用的容器,包括了背簍、圓籩,以及防衛用的藤甲、藤盔、藤笠等。編織的編紋方式則分有六角編、人字編、旋繞編以及方格編等,而編圓簍時則是分為密編和疏編二種。在編織物方面,其中包含了可以撈東西之用的笊籬、可以裝載搬運的藤簍、禮典和工作時用的帽子,以及用來穿戴防衛用的背心、魚皮甲與藤盾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