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背兒帶蓋帕

本件藏品長54.5公分、寬49.5公分,為苗族的背兒帶蓋帕,採集自貴州黎平滾董。綁帶仍留存,末端成流蘇狀,主片上縫有許多反光的玻璃、鏡片和小亮片,中央紋飾由多層布塊交疊而成,視覺上極具立體感,以黎平地坪、滾董等地擅長的「結邊繡」技法繡出紋樣,中間為盤捲如商代蟠龍、造型似蛇的「苗龍」紋樣,上方三角空間則以蝴蝶紋為中心,兩種紋樣四周皆加上幾何紋樣,繡線具有反光效果,使其格外亮眼,左右上角另有採用「破線繡」技法,帶有光澤、如編織般的幾何紋樣。苗族認為龍是賜福與人的神物、幸福美好的象徵,與人相處共融而不發號施令、使人懼怕,因此龍紋造型不像漢族的龍,有著象徵權威力量的獸首及鷹爪、代表帝王尊貴的金色外衣,其形態自由多變,充滿單純質樸的美感與稚氣親密感,而本件所見得的此種龍紋造型,是從江、滾董和黎平等地區的特色繡紋之一。玻璃、鏡片和亮片等反光小物件,經常用於西南少數民族的背兒帶上,具有鎮祟辟邪的功能,使用時能夠保護幼兒、驅邪招福。背兒帶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女性用來揹負孩童的寬帶或被子,形制、紋飾與裝飾技法依地域和族群而有所不同,除了揹負孩童的物理性功能之外,也承載多層次的文化意涵。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