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背兒帶

本藏品為苗族的單件式背兒帶,長46公分、寬41公分。紋飾以貼花技法製作出一個八卦,再以破線繡技法繡有龍紋、花草紋和石榴果紋。根據本件的形制和紋樣判斷,應該採集自貴州黃平谷隴地區。此地區的龍造型似蛇,盤捲如商代之蟠龍,龍常與花草、人、水牛、蛇、魚、蜈蚣等物結合,成為吉祥物的象徵,而本件八卦四角的石榴果則有多子多孫的意涵。貴州黎平和榕江,以及廣西三江、融水、融安等地,為苗族、侗族、壯族雜居之地,此區的特色紋樣為「八卦紋」和「榕樹花」,前者如前述,後者則是當地特殊的信仰。這兩地的侗族深信「榕樹長在月亮中,月亮裡沒有榕樹,就沒有光亮」的傳說,因而將榕樹視為神樹,母親們也會在揹兒帶的蓋片上,繡上「榕樹花」,以守護孩子順利、健康地成長。兩種紋樣都喜以貼布技法在主片中央繡有八卦或榕樹花紋,再以破線繡和鎖邊縫等技法裝飾各式紋樣,呈現出剪紙、挖花的視覺效果,讓圖案格外的華麗、飽滿。背兒帶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女性用來揹負孩童的寬帶或被子,形制、紋飾與裝飾技法依地域和族群而有所不同,除了揹負孩童的物理性功能之外,也承載多層次的文化意涵。本件的綁帶雖有破損,其精美的紋飾仍展現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刺繡工藝與美感。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