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理線架

基本描述:採集於花蓮縣卓溪鄉。本件為布農族女子整理苧麻線材時使用的理線架,族語稱為panavusan或navusan。 本件理線架由黃檜木製成,中間鑿挖一個長方形洞口作為握把之用,左右兩端各鑿兩個洞,作為插入kus竹棒用的洞口。邊緣部分全部都有做倒角處理。 全長84.9cm。插桿端一端最寬5.465cm,厚度1.11~1.68cm,第一個洞距離邊緣1.25cm,兩洞間距2.13cm,外側洞直徑0.93cm,內側洞直徑0.85cm;另一端最寬5.95cm,厚度1.09~1.15cm,第一個洞距離邊緣1.21cm,兩洞間距2.7cm,外側洞直徑0.95cm,內側洞直徑0.87cm。連接處一端最窄處3.47cm,另一端3.43cm。握把端寬度6.1cm,厚度1.18cm~1.34cm,長方形洞口長11.58cm,寬2.92cm。 詮釋說明:這件工具稱為理線架,又稱為梳麻架。這件工具在使用時,必須在上下兩端的洞口各插上一支布農族語稱為kus的竹棒,形成「工」字型,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理線架。 這件理線架的特別之處在於一般理線架的上下兩端應該各有一個用來插放竹棒kus的圓洞,但這一件理線架上下兩端卻各有兩個圓洞,這應該是為了配合不同使用者的身形,可依照手繞線的長度進行調整。這件理線架使用黃檜木製作而成,布農族是高山民族,生長在高山的檜木在以前是容易取得的材料。理線架的邊緣都做成倒角,手持起來比較舒服,也比較不會刮傷苧麻線材。 理線器的使用方法,一開始會將左手除拇指外的四指穿進理線架中央的洞口,將理線架撐好拿住,右手拿著纏滿線的紡錘,先把線頭做一個線圈打活結後套入左手掌並加以撐開,接著開始用右手將紡錘上的線順著竹棒kus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順序再繞回到左掌,用右手撐開舊線圈套進新線後形成一個新線圈,然後以反方向依左下、左上、右下、右上順序再繞回到左掌,然後再做一個新的線圈,即完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將一個紡錘上的線繞完之後,會拿另一個纏滿線的紡錘,將線績麻後捻線接好,然後再持續重複做理線的工作,直到形成一大串線圈之後才停止,取下之前要把線頭線尾綁在一起做記號,另外在兩邊也綁上八字結,以免線又交纏弄亂。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