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背簍

此類型編器目前於部落中尚算常見,材質上則逐漸由打包帶取代黃藤,多於祭典時由女性攜帶。耆老指出依據不同功能,patrekan(本件標本名稱:南王卑南語)在大小和細節的處理上也會不同。例如過去農作時,patrekan是作為攜帶秧苗使用,因此型制較大,且藤皮在外;若是要攜帶衣飾、食物等較細緻之物,則形制較小,且較為光滑的藤皮在內。雖然男性、女性皆可使用,但patrakan基本上屬女性背簍。而patrakan的pilra(背帶)則可頂戴於單肩或額頭,變換背負方式。分為籃身與背帶兩部件,以繩索穿耳連接,整體呈方形柱狀。籃身編製密實無孔,共計5柱,分別位於籃身四角與正面中央;每柱皆有1耳,正面一側3藤耳位於中下段,貼身一側2藤耳則位於近口緣處。籃身以日本技法玉米纹編製,頂端近口緣處則改以麥穗編法收邊,因此於籃身立面上呈現出兩種圖紋。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