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袋

基本描述:採集於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本件為布農族男子工作時使用的網袋,族語稱為davaz。 本件網袋由苧麻線編結而成,軸心有四條,兩條較長,兩條較短比例為2.5:1。雙軸以十字結起底,井字面朝內,十字面朝外,中心軸沒有再用他繩加強固定。袋身起底後以雙股捻成的麻線開始鉤單結,在軸線時要改用雙套結過軸,先繞過兩條軸線後再回繞一條軸線。袋身上緣逐漸減針並加入圍繩強化。圍繩為三股辮,於中央繫繩處直接加入,到兩側匯合後以兩側為軸心,製作六股方辮包覆軸心,取其中一股單結集束成為綁繩。 袋身的下襬兩端及收邊處每個中心軸都製作掛環,使用刮青藤皮包覆麻線,先使用單結纏繞,再使用半目結收尾。上緣口加入繫繩為四股捻繩,繫繩下緣使用活套單結固定,並於上緣內側交錯,具束口功能。另外製作外側背繩使用八股紐繩,染色後殘留膠質。全袋為薯榔染色,變色處疑似為薯榔與血中鐵媒染,日曬帶灰。 標本底寬5.5cm,底長40.6cm,高度65cm,重量325g。中心軸粗度0.4cm,網目線粗度0.1~0.2cm,籐皮寬0.3~0.4cm,厚度0.11cm。背繩掛耳處約48cm。 詮釋說明:布農族男用網袋davaz的製作方法是先取兩條等長的粗繩做為加強負重力的經、緯軸。這兩條粗繩有時會用三股線捻成粗繩,有時會將兩條細繩合併,最常見的是三股辮編繩。 製作一開始先各取出兩條粗繩的中心點,重疊交叉做為袋底的中心點,用平結打成十字綁緊。這個十字起底是整體結構最重要的位置,也是網袋最主要承重的地方。接著用腳踩住一軸後固定,從軸線中心點開始編製。先從中心交叉點的一軸往外取一點長度,打一個平結為第一個結,然後依序由右至左繞線在另外三條軸繩上打出同樣高度的平結,等繞回第一條軸線後再增加一點長度開始在前面的網線中央打結。這個結的打結法和平結不同,要先把線繞成一個圈,從後方往前穿出網洞外,再將線圈翻轉交叉。然後用右手將線球從線圈中套過,左手則用拇指和食指緊壓住結點,右手再抽緊網線編的結使它不能移動,如此第一網目就完成了,再往右繞圈依序編網完成第一圈。 接下來編第二圈時,如同前面一樣從軸線向外延伸長度打平結,遇到網目用打結法,遇到軸線則打平結,就這樣一圈圈依序往外延伸。為了讓每個網目的大小能平均整齊,在這一圈開始的時候,會拿一個竹片或竹籤來當作網目的定目棒,讓每個網目在製作時排列整齊,如此就能製作出大小平均且整齊的網目。 一直編結到預定的網底大小時,接下來則要讓兩側的軸線轉彎,所以遇到側邊軸線時不再取高度,而是直接與前一個網結並臨,開始併編目,讓袋子漸漸變成立體。一直編結到需要的高度後,再分別從長軸的兩側分開編結,持續減編網目直到預定的寬度後,袋身就完成了。 然後,在網袋的下方兩角製作袋耳,靠近袋口的等高處兩側和中心點都各自做一個袋耳。如此可以在中心點和下方兩個袋耳處裝上後背帶,上方兩個袋耳處裝上額帶。另外,在袋緣等高處還會加上一條粗繩做為束口繩,留下的多餘軸繩也能做為繫綁網袋袋口的繩子使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