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背簍

此種類型編器常見於卑南部落,多為男性上山採集、狩獵時使用,因其使用柳條編法,負重力佳,可承載諸如山豬等大型獵物。此標本註明原始採集地為初鹿,在調查中,Mulivelivek(初鹿)部落耆老所製作之背簍與標本有細節上之差異。孫業琪老師在訪談中說明,此種細節差異可能和個人能力以及族群文化性息息相關。若以部落田野調查結果推論,此種類型編器或許是由布農族傳入毗鄰而居的Likavung(利嘉)和Mulivelivek(初鹿)部落,之後進一步傳播至卑南族各部落,成為卑南族過去日常生活器具之一。 技法分析:採柳條編法與六角編法,使籃身呈現下密上疏的形象。背簍為方底敞口,其經線以雙條並列,在背簍下半部以柳條編法形成較密實之簍身,上半部以六角編法形成雙片相對的透孔立面。於下半部簍身四角落各有1圈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